4年前的首度合作,今天有了结果。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开展的明长城资源调查与测量工作于6月7日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据介绍,数字长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长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建成,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实现数字长城的三维浏览、信息查询、自助量测以及漫游。
8851.8千米的明长城
据此前国家测绘局、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测量数据显示,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56个县域。在明长城8851.8千米的总长度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山险、水险等)的长度为2232.5千米。
据悉,明长城资源调查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采用统一的精度,按照1:10000测图精度量测,从而第一次全面掌握了明长城的现存状况,包括其具体分布、走向,墙体和附属设施建筑特点,以及长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和管理现状等。
另外,本次调查还新发现了与长城有关的各类历史遗迹498处,例如天津市发现的火池、烟灶等相关遗存,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将军石摩崖石刻,北京延庆县发现的石墙遗迹等。这些数据信息为各地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修缮方案、建立长城档案等都提供了有力支持。
长城测绘用数字说话
国家测绘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已完成明长城沿线2521幅1:1万制图精度的明长城测量成果的生产任务,不仅获取了明长城长度数据,还掌握了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明长城资源调查专题影像地图数据和专题矢量数据。同时,完成了田野调查、外业调绘、资料整理和数据生产等一系列工作,摸清了明长城资源的基本家底,掌握了明长城的现状和空间分布。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此次明长城资源调查与测量工作中,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文物局按照文物部门负责定性、测绘部门负责定量的总体原则,充分发挥了测绘部门资源、定位技术优势以及文物部门的文物专业优势,确保了明长城测量成果的科学性。
同时,首次基于影像立体量测了明长城,确保了长城长度量测的准确性,这是测绘技术第一次应用于大空间跨度的文化遗产专题测量,解决了利用摄影测量观测点精度评价折线精度的技术关键。此外,还首次大规模运用测绘技术辅助文物调查,推动了地理信息数据和测绘技术在全国文物普查与保护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助力长城保护
据国家测绘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文物保护工作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推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在文物资源调查、世界遗产申报和监测等领域的作用,是国家测绘局做好文物领域测绘保障工作的重要职责。因此,整合测量数据和田野调查数据,建立长城资源信息系统,是为长城保护摸清家底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保护和开发长城这一重要世界遗产,推进文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
正在进行之中的数字长城建设取得进展。为了有效管理长城资源调查与测量成果,国家测绘局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面向专业用户和面向公众用户的长城资源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综合查询、检索、浏览、分析决策和数据录入与更新等功能,以满足专业人员对长城进行有效地保护、利用、管理和研究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公众对长城资源信息查询和浏览的需要。
据悉,在借鉴明长城资源调查与测量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测绘局与国家文物局将加强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大遗址保护、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要遗产地监测等工作中的合作,并根据文物保护的特点和要求,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展文物资源调查、监测与测量,开发文物保护相关的地理信息产品和信息管理系统,共同审核并发布有关文化遗产的重要地理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