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0年6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变发展方式百城调研行 连云港篇(中)
跨越发展路径新
本报记者 陈建辉 谢文哲

  近4年来,连云港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60%以上,2009年,增幅更是高达80.1%,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实现产值381.05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9%,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

  高新技术产业如此迅速成长,是连云港市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动诠释。

  对于产业基础薄弱的连云港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连云港要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高端产业、基础产业切入,走一条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市委书记王建华解释,所谓高端切入,就是不做落后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者,也不与发达地区在其已经形成明显优势的产业上搞重复竞争,而是直接进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在这些领域与发达地区同步起跑。

  战略和路径明确之后,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克服政绩“冲动”,改变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围绕大目标精心选商。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中国复材分别和连云港的两家企业合作,成就了两个全国第一:一是和鹰游纺机集团合作,成立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一举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生产出高品质的碳纤维;二是和连众玻璃钢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成国内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基地。

  正是在这样的行业龙头的带动下,连云港的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三新”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连云港市173家“三新”企业完成产值326亿元,增长34%,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7个百分点。说起“三新”产业,市长徐一平如数家珍:

  在新材料产业,不仅有令国际同行关注的中复神鹰,还有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汉高集团的华威电子公司,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纳米级抗菌纤维素、高速纺差别化涤纶长丝、海瑞玻璃纤维等一批先进材料项目已展现很好的市场前景。连云港因此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在新医药产业,以恒瑞、豪森、康缘等为代表的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是我国抗肿瘤药、肝病药、麻醉镇痛药、中成药、医用包装材料和医用消毒灭菌设备的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在新能源产业,以中复连众的风电叶片、国电集团的风电设备、韩国重山和英国天顺投资的风电塔架为代表的风电装备产业链已经形成。江苏太阳雨太阳能有限公司是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领军企业之一。连云港正在成为国内外先进发电和联产领域工程咨询与服务的重要输出地。

  在“三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依托港口和区位优势,临港产业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王建华告诉记者,“从国际国内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看,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是成功的经验。 

连云港正依托‘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大力发展新型临港工业和以港口物流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目前,船舶修造、装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钢铁、石化产业取得突破,炼化一体化、新型管材项目等已达成合作协议。现代服务业发展向高端迈进,国际商务中心、保税物流园区、科技创意园、旅游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地位逐步显现。

  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路,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的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将是支撑连云港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创新源泉。”连云港市委常委、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唐国海如是说。

  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是江苏省政府、连云港市政府与中科院共建的研发机构,迄今为止,各级政府已投入1.5亿元,规划提供3000多亩地作为研发、示范和生活用地。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肖云汉是能源战略与技术专家,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同时兼任连云港市副市长。

  唐国海介绍,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主要开展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研发,将建成我国第一座IGCC/联产、CO2近零排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工程化研发平台。IGCC技术作为先进的清洁高效能源动力技术,对于连云港临港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形成煤化工、电力、钢铁、石化一体化发展的低碳产业循环链条,使连云港的临港工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走以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动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市长徐一平介绍,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连云港各级政府不断完善软硬环境,推动技术改造,服务自主创新,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强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符合连云港市实际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动力机制、资源要素优先向自主创新倾斜机制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技术知识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机制、联合行政执法机制等,尤其注重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资金投入方面,切实加大财政对公共应用性和基础性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创新领域。2009年仅市级财政的科技投入就超过1亿元,比上年增长74.5%,争取省以上科技拨款约1.4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采取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金融信贷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种优质资本;设立创投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直接上市和转让并购。

  在研发平台建设方面,已建成高性能纤维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10多个公共研发平台,2009年新增科技孵化面积4.5万平方米、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大力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目前79.1%的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中心。

  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与中科院及清华、南大、东大等一大批著名高校开展合作,与中石化、中建材、国电集团等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织校企联盟、科技专家团队进企业等产学研对接活动,其中校企联盟行动对接项目200项;在2009江苏第二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上,连云港企业达成合作意向60余个。

  “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连云港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且有数字为证:2009年连云港有15个新药研发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计划;全省10个在研原创一类药中,有6个在连云港。 

  连云港医药产业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强大的创新能力,人才功不可没。这里集聚了一群代表国内新药研发最高水平的研发人才。 

  比如药物学博士邓炳初,曾在国外大型医药企业担任首席科学家,现任恒瑞公司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

  比如生物学博士徐希平,海归后创办连云港长慧医药有限公司,致力于创新药“依叶”研发,该药品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出现在欧美市场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品。

  再比如邵俊博士和沈旺博士,都是从美国回来的海归,有丰富的新药开发经验,是康缘药业新药开发的领军人物。现在的康缘药业已成为中药行业拥有国家级新药最多、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

  不仅在医药产业,在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基础工业、现代服务业,一大批高素质的研发人才集聚连云港。连云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马炳军告诉记者,近年来,连云港出台了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和关于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的意见等,努力以高端产业、高品质人居环境、高水平政策服务拴心留人,带来多重效应:

  ———以政策洼地赢得人才引进的溢出效应。市里每年安排2000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对来连云港市创业创新的领军人才从资金、立项等多个方面加以支持。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奖”,对创新创业创优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一次性重奖。近4年,连云港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70多人,其中海外人才50人。

  ———以产业聚集催生人才引进的裂变效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每年确立一个主题,先后组织开展“百名博士硕士连云港行”、“百名留日博士江苏(连云港)行”、“名校博士聚港城”等大型活动,组织实施国外引智项目80多个,推动人才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形成以产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的裂变效应。

  ———以创业平台形成人才的磁场效应。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办的博士后创新基地,在博士后与企业间筑起一条“绿色通道”。与15所重点高校合作共建15个毕业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第一个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1个国家级、4个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这些创业平台形成了一个人才集聚的“强磁场”,近5年为连云港吸引本科以上人才1.7万人。

  连云港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各类人才正从海内外汇聚到这里,承担着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开拓的任务,成为推动连云港跨越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