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世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5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畅想未来 祝福明天
杨 颖

  未来5年、10年、30年,城市将会怎样?

  人们有许多的畅想。一种憧憬于高科技的、“全新”的城市,一种则想回归“传统”。一个观众对我说,她想回到小时候,过一种“朴实”的,有“质”感的生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会面临“新”与“旧”、“留”与“不留”的选择。

  “城市不只可以拆,还可以留”,这是上海世博园的建设体现的理念。世博园内超过30万平方米的老建筑得以保留,25%的场馆均由工业遗产改建。

  同样的理念体现在印度“本地治理”的案例中。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价格的上涨,从1995年到2005年仅10年的时间,当地有近一半的历史建筑已经消失。新建筑毫无特色而且与旧街道格格不入。如何把城市建筑遗产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印度国家艺术与文化遗产基金会开展了“面向经济和环境发展目标的遗产保护实践”,通过与业主和政府的紧密合作,成功修复了许多老建筑。

  在案例馆的展板上我们看到,布拉格的天文钟,自诞生之日起已经走了6个世纪,至今还挂在老城广场旧市政厅的外墙上。而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几年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条四车道公路从莱茵河岸的地上“搬”到了地下,城市居民又重新回到莱茵河边,自由地休憩、散步。

  回归传统的自然景观,杜塞尔多夫却是通过城市“改造”实现的。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文化、生活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我们留念儿时的纯真,但再也回不去一样。那些保留下来的,也不可能和原来一样了。“本地治理”的老建筑已经成为学校、博物馆、酒店,与此同时,商业与旅游业也发展了起来……杜塞尔多夫由一个陈旧的工业港口变成了一个“媒体港”,成了那些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行业企业的基地。

  不管是“改”还是“留”,都是为了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走进“城市未来馆”,历史和未来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交融在一起。场馆的前身是南市发电厂保留下来的主厂房。裸露的管道表现出工业建筑的粗犷。承载着上海民族工业记忆的建筑,如今重获新生,成为一个展现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三星级绿色建筑”。馆里有片展区叫“建设中”,由毛竹排列成的脚手架反映出城市建设工地的景象。展板上写着这样的话语:“营造理想的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是历史时空中的一个个台阶”。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中,有这样一条时间轴线:“足迹—城市—梦想”。城市所留下的历史足迹,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寄托着人类的情感;而城市的未来,则鼓舞着人们不断创新,成为人类开启梦想的窗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