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5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省黔南州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一年多熟或特色种植为手段,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拓宽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贵州省黔南州推进“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建设的调查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张剑鸣
  “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已经成为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一个有效载体。   上图:惠水县高镇镇农民种植的节令香菜生机盎然。   右图:长顺县威远镇生姜市场一角。长顺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农民种植生姜获得大丰收。 本报记者 王新伟摄

  贵州高原黔南山区,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田野里、山岗上一派繁忙,耕作的、采摘的、收菜的,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盘江镇农技干部程祖庚,租种蔬菜500亩,一季净收入200多万元;

  长顺县广顺镇北长村陈平,种60亩大棚西瓜收入70多万元,他感慨这土地“长钱”真快;

  惠水县高镇镇残疾人王文伦,自家种菜,一年也能赚5万元……

  这都是黔南州扎实推进“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取得的成果。

破解山区农业发展难

  黔南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州,受交通、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农民增收难、农业经济效益低。黔南州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贯穿全州的“两高”通道建设,即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结合黔南州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光、热、水、肥等农耕资源禀赋以及州内一些地方高产农田成功种植经验,州委提出了“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

  “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就是使每亩田地在一个生产年度内其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8000元或5000元以上。黔南州委书记黄家培对“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明确提出,“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是一种货币量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概念,是一种用经营的理念发展农业的思路,是一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一年多熟或特色种植为手段,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为核心,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尝试。

  一条坦途,随着“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的实施,在黔南大地缓缓铺展开来。受益的群众说,地种好了自然就赚到钱了;基层干部说,规模上去了,市场销售不愁了,钱就来了;黔南州领导说,是因为抓住了黔南山区农业发展的“牛鼻子”,纲举目张结出了硕果。

  黄家培指出,“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不仅要下田,还要上山。

山区农业发展的实践

  随着“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的实施,群众得到了实惠,也激发了群众致富热情,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抓“三农”工作的积极性。围绕“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黔南州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了推进工程实施的发展目标、生产布局、工作措施,围绕州内“两高”沿线和省内骨架公路网进行生产布局,规划到2012年要达60万亩以上,“万元田”达10万亩以上、“八千元田”达20万亩以上、“五千元田”达30万亩以上。在低海拔地区重点发展早春蔬菜和延秋蔬菜,进行菜稻菜生产;在中海拔温热区,重点发展夏秋蔬菜;在高海拔冷凉区,重点发展精细夏秋蔬菜。

  围绕“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的实施,黔南州级财政专门安排500万元助农增收资金,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帮农民购买良种,改善生产条件,开展科技培训等。州、县还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农业发展项目,捆绑使用各种支农资金,整合各类资金1亿多元扶持高效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各地还引进大户和企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州里还将品种结构调整、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探索土地流转模式、捆绑实施项目、农业机械化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创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和建立质量安全体系、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等。作为支撑“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实施的体系,不仅丰富和延伸了“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的内涵,而且为农业产业发展系上了“安全带”。

  此前,黔南州还规定,各县县级领导干部示范点必须达到2000亩以上,每个示范点带动农村劳动力200人以上或100个农户以上,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鼓励干部、农技人员领办、承办、协办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直接参与“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一时间,田间地头都能看到广大基层干部忙碌的身影,贵定县农技干部程祖庚,拿出家中多年积蓄,租种蔬菜500亩,一季净赚200多万元,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群众。

  有了支撑体系和示范带动,“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真正落到了田间地头,成为农民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有数据显示,目前黔南州依托龙头企业、大户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展适度规模化种植,今年共流转土地5万亩,组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50个,带动15万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全州各地不断地完善“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有的地方把“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搬到了山上,提出建设“万元坡”、“万元山”、“万元林”;有的地方在一年三熟的基础上,以套种的形式提高复种指数;有的地方把“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变成了让群众简单明了的操作流程。“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已经成为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一个有效载体。

  独山县基长镇平定科技示范区,一号地30亩第一茬种黄皮尖椒,第二茬种花菜,第三茬种大白菜。农技干部所做的规划,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罗甸县在积累30年蔬菜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实行菜、果、茶产业集团承包,将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到岗、具体到人。

  荔波县为农民搞好产前信息服务、产中科技服务、产后销售服务,全程政策服务,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山区农民富起来

  罗甸县沫阳镇访里村村民罗绂会,站在自家棒豆田边笑吟吟地对记者说:“今冬我家的3亩棒豆可收入9000元。”镇干部说,今年统一规划后,一边打谷子,一边请专业机耕队犁田,还可多收一季棒豆。

  人不闲,地也不闲。很多农户忙着种第三季菜,青菜地里锄草施肥的独山县基长镇阳地村村民盛仕丽感慨地说:“往年都是早熟蔬菜后接一季水稻,种第三季菜的人很少,也不好卖。如今种菜不愁销,我家3亩菜地今年前两季收入3万多元,这季青菜还可收入4000元。”村干部告诉记者,菜农不愁销是因为当地蔬菜有规模,两广、川渝的客商直接开车到村里或是委托经纪人收购。

  地尽其力,地显其值。通过实施“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种植模式发展到了一年三熟、四熟、五熟甚至六熟,农民也不断追求既要种得多更要种得好,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更好,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边阳镇罗木村支书刘汉丞说,他联合13户共160多亩规模种菜,统一购种、施肥、销售,一条龙的服务,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他们的蔬菜批发价比当地散户高出一截。

  “好的思路只有实干才能有好的出路。”黄家培如是说。正是因为有全州上下团结一心、干在实处,“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才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基层干部群众感受到,“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的实施,搅活了黔南农业农村经济这池水。目前,全州已经实施“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的土地面积达24.18万亩,预计今年通过实施“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产生的生产总值将达15亿元以上,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达到3226元以上,比“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实施之前的上年净增400元。

  按照目前这样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2年,黔南州将全面实现“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的各项发展目标。全州农民直接来自“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的收入将达到1500元以上,占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如今,正在建设和已经建成的几条交通大通道架起了黔南通江达海的桥梁,“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的实施,让绿色秀美、商机无限的黔南州焕发生机和活力。州长李月成说,按照“185农业种植业产业化工程”坚持不懈抓几年,把黔南州建成泛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给生活基地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实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