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世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5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零碳馆
生活因低碳而美好
本报记者 沈则瑾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零碳馆无疑是建筑因节能减排而无比美好的案例———通过改造最传统的建造工艺,建造中国第一幢零二氧化碳排放公共建筑,不对气候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本报记者    沈则瑾摄
  放眼零碳馆,满目皆是废物利用,场馆内外的路面是用非石油沥青铺成的,这种材料由旧轮胎回收制成;零碳报告厅的89把椅子全部是用废物改制的,下图是放在零碳馆入口处大堂里的用油桶改制的椅子。          本报记者 沈则瑾摄

零碳联盟

  5月5日,气象预报显示上海最高气温:26摄氏度。舒适度:舒适。但在上海世博会伦敦案例零碳馆里,所有人都被“烤”得坐不住了。

  伦敦案例零碳馆这天开馆,零碳报告厅通过太阳能光伏板和灯光,将温度设定在40摄氏度,视频还在不停播放高温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所有人都在“体验”如果全球继续变暖,人类生存状态会变得怎样恶劣。

  零碳馆馆长陈硕说,零碳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具体标准,事实上绝对的二氧化碳零排放也不可能做到。零碳馆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参观层面,而是将切实可行的技术运用在建筑、家居、建材、交通等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从而真正达到改善环境、低碳环保的目的。

  零碳馆开馆仪式上,全国20多家节能减排领军企业宣布结成零碳联盟。零碳馆要全面展示基于中国气候和经济条件的低碳实践,所有技术和产品都出自这些企业,而这些企业集结在零碳馆这个平台上以后,也在重新认识低碳环保的意义,共同表达一种生态理念,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在随后举办的零碳联盟首次论坛上又传出消息,该联盟拟建“碳积分制”,从企业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碳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还可在环境交易所挂牌。

可持续建筑

  零碳馆位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由上海零碳中心建造并运营,项目原型是2002年建成的全球首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碳中心,这是英国最大的零碳生态社区,自居民入住以来,享誉全球,是国际公认最重要的可持续能源建筑与居住的范例。

  零碳中心距市中心20分钟车程,拥有包括公寓、复式住宅和独立洋房在内的82套住房,另有大约250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每套住宅都配有露天花园或阳台,体现了住宅高密度与舒适生活的完美融合,它的建成为可持续建筑创造了新的标准。

  零碳中心设计理念是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不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向人们展示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居住的解决方案,以及减少能源、水和汽车使用率的良策,能源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贝丁顿零碳中心的一大特色是屋顶上装置的超级绝热外层,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最大限度地收集太阳能,这一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伦敦。”零碳中心的创立者邓斯特说,“伦敦案例零碳馆根据上海的天气状况更新和改良了这一装置,希望把来自英国的零能耗生活理念和新一代技术融合在一起,让人们看到一个适应中国文化和气候环境的新一代社区。”

有故事的建筑

  零碳馆是上海世博局在2008年到伦敦遴选的项目之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零碳馆无疑是建筑因节能减排而无比美好的案例————通过改造最传统的建造工艺,建造中国第一幢零二氧化碳排放公共建筑,不对气候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但零碳馆在从伦敦来到上海的途中,差点因资金问题半途而废。零碳馆馆长陈硕非常庆幸经过努力,世博园区终于多了一个精彩的低碳故事。他是剑桥大学建筑环境硕士、零碳中心中国区总裁,曾在贝丁顿零碳中心工作过4年。

  在他眼里,零碳馆是一个有生命、有故事的建筑。他说,我们把建筑变成一个收集机制,可以收集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把它变成一个发电厂,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资源的输出;可以收集雨水进行净化,对环境输出;更希望利用黄浦江的江水进行制冷,变成一个空调;垃圾也可以自己处理,变成热能、冷能。

  为此,零碳馆设计了一系列太阳能发电、储存、并入电网和用电设备,保证电力系统得到最大的优化和最好的供应,22个风帽可以让外面的动力风变成室内的动力能源,雨水收集来进行浇灌和冲厕,屋顶绿化变成都市农田,给餐厅提供有机蔬菜,最后,回收有机垃圾产生能源,用在建筑上。

有表情的建筑

  5月12日,记者来到伦敦案例零碳馆采访。最先吸引人的是屋顶上22个五颜六色的风帽,这些风帽会随时随着风向灵活转动,让建筑有了“活泼的表情”。

  这是在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每个房间,并将室内空气排出,同时利用太阳能和江水给进入室内的新风降温除湿,有了这样的内外空气循环系统,住户不开窗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记者在这里抄录下贝丁顿居民塔巴德的感受,“每天醒来,我都觉得像度假般惬意。暖空气从窗户导入这间明亮、清新的房间。从二楼的起居室,我可以通过一座桥廊走到我们家的空中花园。这种感觉奇妙极了。”

  我们无法体验塔巴德的感觉,但未来或许我们的建筑中也会用上零碳馆的很多技术。零碳馆已根据上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对通风系统和太阳能系统进行了改进,性能超过了贝丁顿零碳中心。例如,五彩风帽的横截面上海是三角形的,贝丁顿是圆形的,充分考虑了上海风速低于伦敦,这样会令设备利用风能更理想,还降低了造价,有利于日后的推广,这项设计申请了专利。

  “零碳馆和贝丁顿的零碳中心不同,我们研发适用于中国的技术,中国的气候条件以及产业条件,会比英国有更大的优势。”陈硕相信,两年内中国可能出现第一个试验性质的零碳社区。

会发光的屋子

  站在零碳馆北楼的走廊上看南楼的北面,是一幅漂亮的画面,蓝天下一排彩色“风帽”,下面是围着大玻璃窗种植的绿色植物,不仅色泽诱人生机勃勃,还是能生吃的有机蔬菜,可以供应底层餐厅使用。

  零碳馆是两幢4层坡顶建筑,南面是透明的玻璃阳光房,从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可以转化为室内的热能,北面则通过漫射太阳光培育绿色屋顶植被,同时为室内提供自然采光,使建筑冬暖夏凉。夏天为防止过分日晒,电热联产系统会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用以对风帽吹进的自然风降温。

  零碳馆采用整体外保温策略,墙壁用导热材料建造,减少室外热渗透,吸收室内多余热量,稳定室内气温波动。墙壁所使用的混合型水泥中含有50%的建筑废料,对原本会污染空气的粉煤灰、煤矸石、矿渣进行“二次利用”。

  零碳馆的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还能使建筑白天储存的太阳能量在夜间释放荧光,减少照明能耗,成为“会发光的屋子”。通过玻璃窗采光和发电的完美结合,零碳馆还有许多“会发电的窗户”。

  零碳馆的雨水收集系统会将屋檐流下的雨水导入储水器中,用于冲洗马桶、灌溉植物,极大地降低了场馆对自来水的需求。

无垃圾的房子 

  放眼零碳馆,满目皆是废物利用,场馆内外的路面是用非石油沥青铺成的,这种材料由旧轮胎回收制成;零碳报告厅的89把椅子全部是用废物改制的;贵宾室的地板上是手绘图案仿制的昂贵波斯地毯。

  餐厅又是一景,吊顶、地灯、烛台是啤酒瓶、可乐罐做的,沙发是旧自来水管弯成架子放上垫子做成的,连水龙头都在上面,长长的吧台是用回收的塑料制作的,室外的吧凳木面竟是利用抽水马桶盖做成的。

  在餐厅就餐,啤酒杯是冰制的,端上来以后要尽快喝掉,时间长了会化掉,餐盘、筷子和刀叉可以当饭后甜点吃掉,没有吃完的餐具会和餐厅的剩饭剩菜一起,交由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和有机质混合,通过生物降解过程产生电和热,剩余产品作为生物肥滋养农田或者替代厨房燃料,这是一个“无垃圾餐厅”。

  在零碳馆采访,印象是这里在传达一种理念,生活水平可以上去,碳排放可以下来,只要我们用心和行动,城市和生活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对地球更有利的选择。

  据说零碳中心在贝丁顿社区的一个理念是“把城市浓缩到家里”。那里的人们在家里办公,省下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和能源,而不再像从前,在城市的一头上班,在城市的另一头居住,这样的“乐活”生活看上去很美。

低碳生活理念

  最新统计显示,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27.6%,且仍将继续增长。能源日益紧张,减排任重道远,我们该如何用智慧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生态助力城市发展,相信零碳馆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据陈硕介绍,中国零碳建筑的研究早在两年前就已开始,目前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了,关键是如何将零碳建筑的成本降低至可以推广的范围。英国零碳建筑的成本只比普通建筑高15%,且因完全不需外部能源,使用7年后就能收回成本。

  这是能否大规模推广零碳建筑的关键,如果成本比普通建筑高出很多,投入需要15年才能收回,那只能是小规模试验,需要回收的时间如果延至二三十年,那就注定只能是案例了。

  值得高兴的是,世博会结束后,零碳馆将被完整保留,继续其使命,成为推广零碳建筑的平台。

  值得期待的是普通人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真正改变。零碳馆推出的全球首个计算个人碳排放的碳册系统没有很多人去理会,那么,多走一公里路,少用一千瓦时电,这些我们能做的点点滴滴我们会去做吗?

  零碳,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地球减负、让心情放飞,在这个春天里行动起来,去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