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品牌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5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培育区域自主品牌集群 桂林篇
山水做舞台 文化入大戏
本报记者 童 政 周骁骏

  以“漓江”、“阳朔”、“刘三姐”等为名片享誉中外的桂林市,近年来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风光资源优势,在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品牌互动上做足文章。诸如《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和桂林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创意品牌陆续涌现,恭城桃花节、兴安桂林米粉节、资源河灯歌节、阳朔渔火节等节庆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桂林传统的山水观光游悄然走出文化创意路,旅游品牌集群加速形成。

  2009年桂林市共接待游客1860.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3%和25.59%。仅今年“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27.77万人次,同比增长8.18%;实现旅游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10.05%。

文化旅游撑起新一极

  周先生一家人来自北方,他告诉记者,自己很多年前到过桂林,这次带家人来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看《印象刘三姐》。

  这台在2004年推出的国内首个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节目,不仅改变了桂林旅游的传统线路,而且改变了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局。

  “以前游客主要是从桂林坐船游漓江,到阳朔下船坐车返回桂林。那时的桂林至阳朔二级公路,去的大巴都是空车,回来则载满了回市里的游客。《印象刘三姐》推出后,很多游客游完漓江后选择在阳朔过夜,吃啤酒鱼,看《印象刘三姐》,逛西街。”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林业江说。

  《印象刘三姐》给桂林带来的不仅仅是印象,还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公演至今,《印象刘三姐》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剧目的地位。2008年观众量100万到10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1.8亿元。虽然去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但前9个月观众量和门票收入同比均增长20%以上。

  一部《印象刘三姐》缘何风靡全世界?

  总策划、制作人梅帅元说,《印象刘三姐》为演出业成功闯市场树立了典范。该剧目完全由民间资本市场化运作,将桂林山水、《刘三姐》、张艺谋这三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组合在一起,开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演出突破了“一面舞台三面墙”的传统剧场结构,以方圆数公里的桂林漓江山水为剧场,将“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现代声光电技术等多种元素创新组合,赋予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

  《印象刘三姐》公演后,游客在阳朔的留宿率成倍增长,使得当地房地产增值,并拉动了商业发展和就业率,其品牌效应还吸引了大批企业到阳朔投资,形成了世界游客向往的不足千米的中西文化融合一条街。记者看到,这里的酒吧、饭店、工艺品、书画店等装修风格大多中西合并,普通居民以至于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西街每一个角落,经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不同肤色的旅游者临街围坐在一起喝啤酒、品咖啡、嬉戏聊天。  “西街实际上也是桂林文化旅游的一大品牌,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街。阳朔人把自己爱吃的糍粑与米粉、正宗意大利咖啡与西餐、古老的中国画、最前卫的休闲风格、汉语、英文、法语、意大利语乃至西班牙语……种种看似不可能的元素,全部糅合在长度不足1000米的小街里————这种文化吸纳力正是吸引游客的巨大魅力之所在。”林业江说。

  近年来,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正成为桂林旅游的新一极。“总体来说,我们桂林市的文化旅游形成了4大系列:以桂海碑林、甑皮岩遗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与桂林旅游的结合系列,以《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龙脊》等为代表的演艺之都系列,以地方戏曲、漓江画派、桂林作家群为代表的艺术品展示与交流系列,以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阳朔‘渔火节',恭城‘桃花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文化系列。”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陈丽华说。

  今天人们游桂林,无处不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著名的两江四湖工程上建设了体现不同建筑风格的15座桥梁,桥底下通过绘画、雕刻等展现桂林的历史文化,湖上还有表演地方戏曲的戏台。临桂县五通镇和阳朔县福利镇的“画家村”,拥有1000多家字画店、数万从业人员的产业规模及区域性品牌。与此同时,桂林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样丰富多彩。桂林打造了“漓江之声”群众歌咏比赛、周末广场文艺演出、“百姓大讲坛”和“读书月”等群众文化品牌。2008年4月,桂林又创新推出“百姓大舞台”这一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将群众文化从“广场文化”提升到了“剧场文化”的新层次。

  桂林旅游开发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也一直很有优势,已经树立了明确的市场标志和品牌形象。以往的桂林旅游以观光型的“三山两洞”为主,但随着旅游产业竞争的加剧,单一产品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旅行社和景区已明显感到来自于其他旅游目的地及本地旅行社同质化竞争的压力。

山水与文化有机融合

  桂林市市长李志刚说,为了使单一的山水观光型旅游向文化和休闲度假旅游转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目的是希望通过文化和旅游的相互结合促进来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位于雁山区柘木镇的愚自乐园是雁山最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经过几年的建设与经营,愚自乐园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雕塑公园之一,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

  说起愚自乐园的成功,园区总经理吴岱勋认为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说:“我们愚自乐园从艺术的角度上去发展,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雁山是中国的一个人文重镇。”

  作为雁山最大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愚自乐园的发展可以看作是雁山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雁山区委、区政府加快了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集群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除了愚自乐园之外,雁山园、“漓江画派”创作基地、中科院广西植物园等一批文化骨干项目也陆续在雁山建设了起来。

  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都是桂林市的优势资源,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方面给传统的山水风光旅游注入了新鲜气息,另一方面也使历史文化的魅力得以散发出来,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桂林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得益于桂林市委、市政府对历史资源保护的重视。”王城景区总经理王纪荣说,“桂林市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保护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建设中,都充分考虑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阳朔西街这条令桂林人骄傲的小街,曾几乎被拆掉。上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想将其改造为一条宽阔笔直的旅游大道,以便游客在游漓江结束后顺利返回桂林。但后来,阳朔听从专家的建议,保留西街街老道窄的自然风格,留下西街古老的独特味道,使这里成为一处旅游胜地。

  为进一步推进山水与文化的融合,2008年,桂林市重新举办山水文化节。1992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桂林山水旅游节曾是广西3大文化节庆之一,山水旅游节的举办对进一步提高桂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聚集人气财气,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商贸与旅游结合具有推动作用,提升了桂林旅游的品质和效益,后因各方面原因停办。该节的重新举办,标志着桂林的文化旅游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山水文化节以山水做台,文化入戏,促进了两者的融合。

  谈到桂林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不能不提到桂林市的“文化立市”战略。

“文化立市”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2009年3月,为了提升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和竞争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文化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发展桂林经济软实力,桂林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

  “桂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工作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桂林市委书记刘君说,“当前桂林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抢抓机遇,开拓前进,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努力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上实现新突破,为促进桂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了解,今年桂林市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具体措施包括:大力支持《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等一批已建成的国家和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协调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着力推进一批在建的动漫、演艺文化产业项目,如高新区创意产业园、雁山区桂林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等;用足、用活“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大胆引进适合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文化产业项目。

  目前桂林市正加紧筹建桂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艺术品展示交流城、桂林大剧院、桂林国际杂技城及大型博物馆和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事业和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4.13亿元的国内首家动漫与戏曲等相结合的产业园———桂林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区,已于2008年10月28日在雁山区开工建设,预计4年建成,投入运营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桂林国家高新区已建成广西最大的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以软件、动漫、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园也已开工建设。高新区工委书记赵德明表示,桂林国家高新区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地处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的桂林,要力争把创意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舞起来。

  如今,桂林市正以旅游业为依托、传统文化产业和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基础、产业园区为载体、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创意创新为动力,加速打造“桂林创造”的文化产业集群。

  在桂林旅游节,梦幻漓江演艺传播有限公司正在进行“风雨行船”表演。

(资料图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