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5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小沙粒做成大产业
———访我国资源保护和沙漠化防治专家刘恕
本报记者 王 玲

  记者:您是我国著名的资源保护和沙漠化防治专家,主要研究的是沙漠。但我听说,最早是在您建议下,仁创科技将“沙”产业改为了“砂”产业。您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建议?

  刘恕:首先,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借助概念形式可以揭示事物本质,可以把所认识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加以区别。“沙产业”这个概念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1984年提出的,是指以阳光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产出物质产品的产业过程。主要是在干旱荒漠地区、光资源丰富地区,发展高技术、利用阳光的沙产业。当年钱老提出这个理论,到今天已经开花结果了,在河西走廊戈壁滩上万亩的葡萄种植,宁夏中卫、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沙漠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形成的新型设施农业新绿洲,把不毛之地上充沛的阳光利用起来,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生产,这就是钱老提出的沙产业。

  而仁创科技所做的,是利用沙丘砂物质本身做生产原料,通过自主创新,创制出各种各样对人类有益的技术和产品。在翻阅钱老信件,琢磨钱老对沙产业的定义后,建议仁创科技对沙丘砂物质本身所做的开发利用,不称为“沙”产业,而称为“砂”产业。它们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沙产业强调利用的主要是天上的阳光,而砂产业主要利用的是沙丘砂本身。“砂”产业能够充分体现工业型“用砂”的概念。

  记者:您认为,利用沙漠的自然条件发展相关产业有着怎样的意义?

  刘恕: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个别地段虽然也有植物生长,但植被稀疏低矮。人们历尽艰辛谋求生存发展,但由于干旱沙漠自然条件严酷,贫困和天灾常与其相伴。沙区人们面对浩瀚沙漠,不得不“望漠兴叹”。我们从事沙漠治理工作一直期望发挥沙漠和戈壁的阳光潜力,通过在沙漠上利用高科技进行作物种植,变不毛之地为沃土,使沙区人们生长于斯,富裕于斯。当然也曾期望过,把沙丘砂变成为人们带来福祉的资源。

  仁创科技以科学创新的精神努力开拓,使曾经的期望变成为现实。这样,在沙漠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区,人们将看到充满希望的特殊产业“用之不竭”的阳光优势产业,还有“取之无尽”的沙丘砂资源优势产业,大大拓宽了沙区人民走向富裕的道路。

  记者:目前,以沙漠中的风积沙为原料,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砂产品。您认为,砂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刘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工业文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源短缺。荒漠中的沙子一直被认为是生态发展的包袱。而仁创科技开创的以“用沙”为特点的工业型砂产业,能够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它的价值链就是将沙漠中的“沙”,通过技术创新,转变为可利用的“砂”,再通过技术创新,研制出各类“砂产业产品”,又通过系统集成,提供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形成“以砂治水、以砂增油、以砂治沙、以砂治碱、以砂精铸、以砂制器、以砂防腐、以砂建房”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中,小沙粒通过高科技,形成了大产业,为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生态文明提供了系统的技术、产品支撑。应该说,砂产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记者:目前,国外对沙子有没有工业化利用的研究?

  刘恕:据我了解,无论是美国还是前苏联,都在沙子的工业化利用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例如用沙丘砂制造纤维、制作人工大理石。土库曼斯坦曾有过用沙子做的村庄,房子全是用沙丘砂为建筑材料。在国外沙子也被用作建筑材料、制造业原料、构筑人工景观、环保材料、防护材料等。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以自主创新支撑砂产业的发展?

  刘恕:创新是不断开拓的,应用在于推广。仁创科技的创新性在于把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了有价值的产品,把不是资源的物质变成了资源,进而变成了财富。这是以智慧变害为利、变害为宝。砂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拓宽领域,利用自主创新,推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促进创新最好的方法是应用,扶持创新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提供市场。建议国家可在一些特殊行业制定相应标准,促进砂产品的应用,加大砂产品的推广力度。另外,可以考虑在西部沙漠地区设立砂产品分厂,让西部的百姓也在砂产业发展中富起来,同时还可以保护土地资源,避免破坏性过度开采建材用砂。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