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效果 初步显现
去年以来,上海、广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安徽等省区市纷纷与央企举办了对接会,合作金额都以千亿元计。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越来越重视邀请央企投资地方项目,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纷纷推动地方国有企业与央企进行合并重组。河北、江西、江苏、甘肃、湖南、河南、安徽、浙江、重庆等省区市纷纷组团赴京,专门召开针对央企的项目对接会。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也把吸引央企前来投资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宁夏、甘肃等西部省份,纷纷出台举措欢迎央企投资或兼并重组本地企业。宁夏回族自治区国资委主任黄宗信表示,宁夏欢迎央企通过投资、参股、重组等多种方式与宁夏企业展开合作。而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多次带队组织央企前往天津、合肥等地,与当地政府探讨对接合作事宜。
目前,一些对接合作项目已经初步结出硕果。如广西利用钦州和北海的港口优势、区位优势等,引入中石油、中石化的大项目,打造我国西南地区新兴石油化工基地,给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到今年3月,位于安徽省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央企大规模投资,安徽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项目开工72个,总投资额1676多亿元,涉及电力、电信、新材料、新能源、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对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河南省通过与中粮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实现了共赢,中粮集团通过在当地商品粮大市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全产业链,河南通过合作提升了当地粮食加工业的水平。
拓展发展空间 促进产业升级
从地方与央企对接合作的实践看,不少地方与对接的央企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央企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等,沿着产业链上下游方向进行资源整合和扩张,增强自身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对于地方而言,通过对接,可以引进央企强大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发展本地经济,引进新项目可以推动自身产业体系建设。
在地方与央企的对接中,央企重组地方企业的方式更为常见,也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地方企业通过与央企重组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获得了支持,并可以借助央企的平台,将资源和要素延伸到整个国际市场上,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如河南天方药业被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收购后,获得了集团巨额资金的支持,迅速扭转了生产经营不断下滑的局面。与央企重组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原煤产量一年不超过2000万吨,利润只有1000多万元。自治区政府与神华集团合作重组宁夏煤业集团后,神华宁煤2009年的原煤产量突破5000万吨,跃居全国第五。神华宁煤借力央企快速成长,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换代。央企则通过重组延伸产业链、提高竞争力。国家电网公司收购平高集团、许继集团,向上游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延伸,进一步拓展了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价值空间。位于洛阳的中国一拖集团加入国机集团后,国机集团以一拖为平台,整合旗下的机械装备制造资源,使其装备制造能力大大增强。
项目选择有所取舍
目前来看,央企与地方经济对接的突出特点是多以产权为纽带的并购重组,建立以增资扩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公司和以产业升级换代为标志的新型企业,发展以技术为先导的高新产业,形成以开发区为平台的产业创新和集聚。
有专家建议,地方与央企在进行对接合作的过程中,应各自找准自身定位,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发展需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央企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围绕主业进行投资和并购,不能盲目“铺摊子”。地方也要根据自身发展优势与央企科学对接,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不能盲目引进项目或盲目鼓励地方国企与央企重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与央企的对接合作中,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引进项目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地方产业体系建设,寻找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另外,央企除了拥有巨大的资产规模和广阔的市场体系外,还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地方在与央企合作中,要注重与央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培养人才等措施,促进地方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 新闻延伸
上海市与国电集团开展新能源项目合作
本报上海5月13日电 记者李治国报道:上海市政府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近日签署《关于推进新能源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新能源研发与应用合作领域,中国国电集团在上海闵行区设立国电华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并积极参与投资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以及对分布式电源、波浪发电等新能源研发项目的示范应用。中国国电还将支持上海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合作开发陆上和海上示范风电场。
上海市政府将促进中国国电集团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战略的实施。核电方面,将着重突破大锻件瓶颈,核电主泵、U型管等实现首台突破,进一步增强成套能力。风电方面,在自主开发大型海上风机方面争取国内领先地位,重点推进3.6MW风机研制工作,开展5MW风机的研发。实现风电产业100亿元规模。太阳能方面。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将取得突破,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快速发展,太阳能电池总产能达到800MW—1GW。智能电网方面,在储能电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智能变电站争取首个示范系统订单,接入系统加快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