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规模空前、主题鲜明的上海世博会即将拉开帷幕。因为在中国举办,本届世博会首次拥有了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因为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本届世博会将绽放和谐城市之美。
“一切始于世博会”
翻开159年的世博历史,人们惊讶地发现,许多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发明创造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的。历届世博会不仅荟萃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还开启了一个又一个人类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的新时代。“一切始于世博会”,是对世博会智慧探索人类未来发展方式的深刻表达。
1974年,在美国斯波坎举行的世博会把主题定为“无污染的进步”,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转变,世博主题首次聚焦环保。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对世博会历史曾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告诉记者,“进步”一直是世博会的主题,但是1974年以前的世博会基本上都把目光锁定在技术进步上,从1974年起,世博“进步”的内涵中加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人们开始反思单纯以技术为主导的社会进步方式,并坚持不懈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无论是1985年筑波世博会、1990年大阪世博会,还是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爱知世博会,都不约而同地把主题确定为“居住与环境”、“人类与自然”、“人类—自然—科技—发展”和“自然的睿智”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话题。
开启新的绿色时代
尽管“可持续发展”进入世博会的主题已有30余年,可是从来没有哪一届像上海世博会这样突出绿色、环保、低碳理念。
从园区选址到展会结束后园区建筑的回收利用,从园区大大小小的基础设施到各国展馆的设计与建造,无不体现绿色、低碳。
参观世博可以“低碳出行”。目前上海有5条地铁线、90多条公交线经过世博园区及其附近区域,行驶在园区各条干道或高架步道上的几乎都是氢能源车或超级电容车,这些车辆统一喷成绿色,启动迅速,行驶平稳。
红色“斗拱”状的中国馆60米处的景观平台上,密密麻麻铺设了单晶太阳能电池板。据介绍,中国馆与附近的主题馆一共安装了28800平方米的太阳能组件,装机容量高达3127千瓦。
上海世博会最大单体建筑世博轴,则由六个巨大的玻璃倒锥形“阳光谷”和白色索膜构成,“阳光谷”不仅外观好看,而且实用性也很强,通过它,阳光可以下射到下层空间,空气也能更好流通,还能实现雨水采集功能。
绿色建筑更是随处可见。被称为“紫蚕岛”的日本馆,建筑外表采用超轻的“膜结构”,可吸收太阳能发电并在夜间发光;外表简约的意大利馆采用“透明混凝土”做外墙,这种墙体可以在白天接受阳光射入,从而减少室内灯光需求,并且造价低廉;芬兰馆外观宛如一个温润洁白的“冰壶”,这个“冰壶”上用的所有建筑材料都可以再回收利用。
绿色还蕴藏在许多细节之中。比如,园区里的一次性餐具是用生物质材料“玉米塑料”制成;卫生间里的纸巾取材非原生木浆,纸巾盒上印着“不砍一棵树”;垃圾桶分成“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个桶,中间的小格留给电池等有害废弃物;80%以上夜景照明采用LED灯,耗电率只有普通节能灯的十六分之一。
除了LED灯、透明混凝土、再生纸巾外,上海世博园区里还展示了一些尚未完全市场化的绿色技术,如氢动力车、“零碳社区”、生物乙醇技术等,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告诉人们未来有哪些绿色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这层意义上说,上海世博会开启了一个新的绿色时代。
展示和谐城市魅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然而,时下很多城市却面临着环境、交通、资源等难题,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上海世博会致力于探索什么样的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更和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将让城市更美好、更和谐,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能让地球更美好、更和谐。
“城市地球馆”里有一块嵌在天花板上的球形巨型屏幕,用相当写意的方式讲述着城市的兴起,再因过度消耗逐渐衰落,最后因为人类使用了清洁能源等拯救手段而重新复苏的故事。在这个声光电构成的强大磁场中,参观者很易与地球城市的曲折命运产生共鸣。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通过展品以及展馆整体创意,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一系列与生态相和谐、与人类多元文化相和谐的美好城市,坚定了全世界对城市化进程的信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的主题,为期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将让人们享受一场关于“美好和谐城市”的视觉和心灵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