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抗震救灾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4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灾后复课的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
“因为我们有温暖的祖国”
本报记者 马玉宏  通讯员 吴 彬

  4月18日,是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学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他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

  “我是跑着来的。”初一学生才旺南达早早来到学校,走进帐篷搭建的教室,等候老师上课。无情的灾难,虽然给他的心理带来创伤,但他却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帐篷就是校舍,即使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琅琅的读书声依然回荡在校园里。这所始建于1982年的第一民族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玉树县的六乡三镇,全校共有832名学生。地震发生时,由于值班老师组织有序,900余名在校师生没有一人伤亡。地震发生后,县委、县政府迅速调来一些预备帐篷,安置留校学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在灾后第5天复课了,成为灾后第一所复课的中学。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走进初三年级的帐篷课堂,学生们正在高声朗诵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

  “同学们,土地是什么?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多杰卓玛老师深情地对学生说,“这次地震,虽然对大家是一场噩梦,但我们这么快就走进了课堂,这是为什么呢?”

  “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是因为我们有温暖的祖国。”索南文毛同学起立回答:“有了这次经历,我更加相信风雨过后是彩虹,也更加增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信心,我要珍惜这一切,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她的话语,激起了同学们的共鸣。

  “假如我是一缕阳光,我愿永远照耀祖国,这无比温暖的祖国,这永远关怀我的祖国……”索南文毛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一个个军绿色的帐篷教室,让学生们有了学习的场所,虽然简陋,但带给同学们重新学习生活的希望。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多位亲人的初三学生江永求忠告诉记者:“党和国家给我重新学习的机会,我要更加努力,报答祖国对我们的恩情。”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