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观众享受博物馆
文化部副部长 王文章

  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两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呈现出安全、平稳、有序进展的良好态势,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截至2009年底,文化文物系统1440多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约占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的77%。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两年来,共计接待观众8.2亿人次,每馆接待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50%。目前,大多数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经度过了免费开放之初的爆棚井喷期,观众人数逐渐趋于常量。大型馆基本保持在日均3000人次,中型馆约500到600人次,小型馆约200人次。免费开放后,观众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未成年人、低收入群体、农民工、村镇居民、老人和儿童的参观人数较免费开放前有了大幅度增加。

  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是公共文化设施惠及于民的系统工程。各博物馆、纪念馆依托各自藏品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一方面充分发掘藏品内涵,充分吸收考古新发现和学术新成果,及时调整、更新、完善基本陈列;另一方面加强馆际交流合作,大力举办各类专题陈列和展览,努力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同时积极策划选题,以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送展览进校园、进乡村,创办数字博物馆等多种形式,拓展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免费开放也是对博物馆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益的深刻考验。许多博物馆面对免费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机制创新。比如,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缓解免费开放后各类服务人员的短缺。借鉴市场运作机制,通过馆际之间合作或与文化公司合作等形式,研发营销多种文化产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免费开放引起了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根据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开展的调查显示,在各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关注度排名第一。实践证明,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纪念馆融入公众生活的步伐,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观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博物馆、纪念馆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职能。

  当前,我国文化事业正逐步走上发展繁荣,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新建、改扩建博物馆,不断改善文物藏品保护、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迫切。人们越来越多地走进博物馆,渴望在这里得到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寄予更多的期望。

  两年来,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有计划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体现了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和政府举办博物馆的宗旨和方向,标志着博物馆事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平台和基础之上。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增强,与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博物馆建设的先进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使展览和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富有特色,是博物馆长期面对和必须解决的突出难题。广大博物馆工作人员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要深入研究、努力适应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把专业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以及科学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博物馆管理及运行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使公众能够真正感受博物馆和享受博物馆。同时要有选择地引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物艺术品展览,不断扩展广大观众的视野,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