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就是干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北京市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村民张淑英
本报记者 陈 郁

开栏的话

  本报今日起推出“身边的感动”专栏,旨在通过我们身边平凡人物、普通群众的故事,展示普通百姓的崇高精神与高尚品质,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今天刊出第一篇,敬请关注。

  看着稍有些智残的宁国芬带着两个孩子,天天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跑来跑去,家里的生活也弄得一团糟,张淑英的心里很是着急。她开始有意识去帮助这个和她一样从城里下乡到北京市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的姐妹。

  时光荏苒,如今32年过去了,而黄土岗村的村民们还是会这样告诉你,“宁国芬家的事儿,全在张淑英心里装着呢!”

  宁国芬家的事儿,事无巨细,大到看病、找工作、盖房子,小到穿衣服、生火等,没有一件不是张淑英在张罗。

  一个冬天的晚上,晚饭后,张淑英照例出门遛弯儿。每次出门,她都特意到宁家门口绕一下。而这次,刚走到宁家的胡同口,就看到一群人围在宁家。张淑英冲过去一看,原来宁家二儿子两口子中了煤气,躺在地上。张淑英一边张罗大家进行急救,一边叫自己的孙子打电话叫来救护车。等到两个人都脱离了危险,张淑英才离开医院。但她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来到了宁家,她要看看两人到底为什么中了煤气,结果是“我刚给他们换的烟筒,还是新的呢,可这小两口儿愣给用坏了,根本不知道掏炉灰,拐弯那儿都堵啦,你说能不熏着吗?”从此,张淑英的心就更细了,而她为宁家老小操的心就更多了。

  2005年4月的一天,张淑英发现,宁国芬的老伴儿李德财的双脚肿得像个茄子,“不行,得上医院!”张淑英带着李德财就到了医院,可照完片子,却什么毛病都没查出来。张淑英想起附近有一家骨科专科医院,于是,又蹬着三轮车把李德财拉进了这家骨科医院,结果还真把毛病给检查出来了。

  李德财住院了,张淑英每天都跑一趟医院,她放心不下,李德财精神方面的疾病会不会犯?他能不能按时吃药?每天到医院,张淑英都把李德财该吃的药包成一个小包,再用红笔在上面写明服用方法,交待清楚,然后才回家。

  1980年,借北京落实知青政策的机会,张淑英帮助宁家扒掉3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用按政策拨的半方原木盖了5间新瓦房,“其中两间是铺面房,租出去好挣点钱,总不能老让他们靠借钱过日子呀。”张淑英为宁家想得如此长远,不仅要不再借钱过日子,还要有些积蓄,以备不时之需和养老。后来,她又前前后后帮助宁家翻盖了好几遍房子,而每一次都不忘留下两间铺面房出租,以作为宁家稳定的收入来源。

  1987年,宁国芬去世。去世前,她拜托张淑英:“照顾德财、照顾我们一家。”从此,张淑英接过了宁家的财务,她把宁家的收支安排得井井有条,又用一个小本子把宁家的收支账记录得清清楚楚。

  如今,宁家一家生活稳定、富足,家里的存款也有了10多万元,村民们都说,“没有张淑英,哪有宁国芬家的今天!”而张淑英却说,“都是顺手的事,见到困难就帮一把,我就是干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上图 3月5日,北京黄土岗小学邀请“雷锋奶奶”张淑英到校园与师生座谈,这是张淑英在观看学生们精心制作的黑板报。               汝 涛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