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质量看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3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
程 虹

  从我院与美国知名研究机构联合进行的国际质量对比研究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质量毫无疑问应该是巨大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道路。

  我国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是“政府宏观管理下的市场驱动”。中国这几十年来的质量进步,毫无疑问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但同时,我国也非常强调政府的宏观管理。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质量发展形成了若干重大标志。

  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是我国质量发展的总体标志。我国2008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一个经济总量如此庞大,并能够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必然拥有能够长期支撑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水平。

  进出口总额的激增是我国质量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标志。中国所有的出口产品,都是达到出口目的地国严格质量标准的。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总量的8%以上。整个世界对中国产品的选择,证明了中国的产品是高质量的。

  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是我国质量发展能力提升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的80%以上都是初级产品。上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商品,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2001年加入WTO以来,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平均增速高达36.8%。多个产业在世界排名第一,包括电子信息设备、钢铁、家电这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的优化。

  与国际相同的标准规模化应用是我国质量发展中开放度持续提高的标志。我国主要行业采标率接近70%,全国企业采标率达到40%以上。广东作为出口大省,重要工业产品平均国际标准采标率超过77%,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采标率超过80%。

  名牌产品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大是我国质量发展的结构性标志。数据显示,中国名牌产品和省级名牌产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

  质监机构与体制的不断改革是我国质量发展机制能力的重要标志。20多年来,中国的质监机构不断优化和调整,逐步建立了从国家到县的监督检查体系,包括负责制定、组织和实施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行为的各级质量监督行政部门以及质监技术机构网络。

  第三方认证的普及是我国质量信用水平提升的标志。截至2008年6月,我国已颁发CCC有效证书22.6万张,对应的获证企业4万余家,认证的产品从最初的19大类、132种,发展到22大类、159种。

  以上事实和数据充分证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质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质量发展的过渡性,是我国质量发展的最基本国情。在此阶段,消费水平的多层次性决定了质量供给的多元化。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劳动生产率,可以创造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质量供给。同时,我国实施了质量发展的后发优势战略,引入国外市场主体从而同步引进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大量国际化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也带来了与其本土同样水准的质量发展水平。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尤其是近三年来,我国能源消耗量在持续下降。

  竞争已成为我国质量发展的基本运行机制。企业面对竞争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竞争能力,并创新应用事实标准的竞争战略。从根本上来说,质量是竞争出来的。一个企业若不想最终被淘汰,就必须生产高质量产品。基于消费者的需求约束,成为企业提升质量能力的最大激励。消费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产品,用货币去淘汰那些责任不佳、信用不好、品牌不响、质量不好的企业。企业基于市场需求自主采用质量管理体系,也以市场方式配置质量工具,增强了质量意识,也提升了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保障能力。

  质量的宏观管理是我们的优势。以质量兴省(市、县)构建全社会的质量运行格局,能够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协调运行机制,让政府的各有关职能部门都按照质量这个主题来开展自己的工作。以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为依托,设立政府质量奖,实施质量兴企、节能减排、标准化管理、质量信用、安全监管、净化市场、技术投入、环境治理、客户满意、信息化建设等质量工程,使质量事业得以快速推进。

  (作者系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