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部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本报记者 李 力

  陕西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小张沟村的党支部书记张瑞祥今年特别开心,他牵头领办的小张沟村养殖协会成立7年来,发展得红红火火。小张沟村已从多年村级债务缠身的穷村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张瑞祥还被评为省级“党员致富带头人”。

  小张沟村只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牧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好政策带来农村大发展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种粮不缴税了,道路修宽了,新房盖多了,看病还能报销了。”说起这10年的变化,张瑞祥如数家珍。

  西部大开发10年,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最大、各级财政对西部支持最多的10年,也是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

  ————国家累计安排西部地区中央水利投资1270亿元,共解决西部地区农村9437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中央财政投入西部地区的扶贫资金累计达到598.1亿元,占中央分配到省区市财政扶贫资金的62.9%,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农业部在西部地区安排资金694亿元,通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农村沼气等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财政补贴补助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

  ————2006年至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覆盖了西部地区558个县22750个示范村,培训专业农民90多万人。

  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使曾经贫瘠的西部地区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好产业带动农民快致富

  谈起家门口的竹子,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村民黄恩贵喜上眉梢。2001年以来,黄恩贵一家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种植了100多亩竹子,通过编竹席、卖竹笋等,年收入超过5万元。

  从2001年起,赤水市抓住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的机遇,以每年10万亩的进度实施人工造竹林工程。到2009年,赤水竹产业产值已由2000年的3亿元跃升至23亿元,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3600元。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扎实推进,一批优势特色农业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各个省份不断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培育出一大批在国内外闻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特色农产品。如水果产量从2000年的1400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3500万吨,占全国产量比例从25%提高到35%。2008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茶叶产量42万吨,是10年前的2.3倍,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1元,比2000年增长了113.3%。

好环境带给农民好生活

  西部大开发这10年,是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的10年。截至2008年底,西部地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0.8万公里,77.53%的乡镇和35.04%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农村沼气建设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农村户用沼气数量达到1410万户,比2000年增加976万户,增长224.9%。

  西部大开发这10年,也是西部地区农村民生改善速度最快的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全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了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一大批规划中的农村民生工程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西部大开发这10年,还是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大发展的10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送书下乡等重大项目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西部广大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中,一个崭新的西部新农村已呈现在人们面前。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