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县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龙江海林市:
生态小镇闪耀林海雪原
本报记者 乔文汇 通讯员 王绘沣 王增伟
上图 海林市在小城镇建设中树立精品意识,精心谋划、精心建设、精心管理。图为海林镇干净整洁的街道。 左图 小城镇环境的改善,有效拉动了住房需求。图为工程人员正在建设居民住宅楼。 下左图 海林市新安镇西安村广场。 下右图 海林市海林镇一角。            刘长青摄

精雕细刻———

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旅游名镇

  一本书《林海雪原》、一出戏《智取威虎山》,让黑龙江省海林市声名远播。驱车从哈尔滨出发,东行近260公里,越过松峰山,穿过虎峰岭,便进入海林辖域,到达横道河子镇。

  横道河子镇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群山环绕,空气清新,建有许多造型别致的俄罗斯式建筑,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引人入胜。

  “这里还有东北虎养殖繁育基地、威虎山影视基地,以及投资1800万元建设的牡丹江地区最大的滑雪场。”说起横道河子的旅游资源,镇长邹怀武如数家珍,“在旅游景点开发上,我们坚持‘精雕细刻’、打造精品。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镇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一年赚回几万元不成问题。”横道河子镇农民郑太昌瞄准游客需求,办了个“农家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告诉记者:“随着旅游项目的增多,来镇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滑雪、爬山、观虎,吃农家大锅菜,体验穿林海、跨雪原的豪情,不少游客来了就不愿意走。”

  横道河子滑雪场建在公路旁,记者看到这里不仅可以滑雪,还有空中溜索、雪爬犁、雪地摩托车等游乐项目。据介绍,经过“精雕细刻”的横道河子镇,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不仅拉动本镇和邻近农民增收,甚至还使深山里的农户尝到甜头。

  七里地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前几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近年来,该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铺设了2000米硬化路,并将山泉水引进村。环境的改善和接待能力的提高引来众多游人,原本只打算在镇上逗留的游客,又慕名来到七里地村体味农家风情,欣赏自然风光。依靠旅游收入,七里地村不仅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为全省新农村示范村。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促进横道河子镇旅游业发展,海林市日前将该镇确定为重点建设镇,按照“高标准策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努力将横道河子打造成兼具欧陆风情和北国风光特色的全省旅游名镇。

  除了横道河子,海林市还“精雕细刻”长汀镇等旅游小城镇。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峰表示,这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旅游城镇,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餐饮、交通、通信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精益求精———

坚持生态优先 建设宜居城镇

  在海林市采访,记者听到一个“一夜成林”的故事:海林镇居民任汝明原来驾车外出会经过一片空地,去年的一个傍晚,他回家时这片空地还在,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空地竟变成了一片小树林,绿化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一夜成林”的背后,是海林市“描绘”的三年绿化蓝图。从2009年开始,该市打响绿化攻坚战,计划投资3000万元,新增城镇绿地30公顷,完成造林绿化4.8万亩,高标准完成28个村屯的整体绿化工作。海林市计划三年内基本建成绿化生态体系,让绿化带串起城乡,串起座座小城镇。

  市委书记马里说,海林市在小城镇建设上,强调精益求精建精品,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突出“生态宜居、干净舒适”的特色,努力打造山、水、园、林、城自然交融的北方生态文明城镇。

  “树木、楼房和路灯多了,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从国外留学返乡的海林镇居民李长吉感慨道。

  “当然,并不是所有城镇都像海林镇的变化那么大。”市建设局局长姚广海坦言,全市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他说,针对这一问题,海林市以基础设施和镇容镇貌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统一部署,分步推进。市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用于生态治理、产业补助和基础设施项目配套。四年来,共出资6000万元,撬动各类资金6亿多元,开展了泥草房改造、饮水安全和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十项工程”,极大改善了乡镇、村屯的面貌。

  此外,作为黑龙江省重点林区,海林市所属乡镇与省森工系统所属林业局交错分布,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据此,该市还开展了“局镇共建”,合力推进小城镇建设。

  柴河镇与柴河林业局就建立了协商机制,积极沟通协调,就景观路、铁路地道桥、环境保护和食用菌小区建设等达成共识。双方在制定城镇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避免了重复建设,确保资源共享。

精心谋划———

完善城镇功能 促进产业集聚

  海林市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依托资源优势,在保持森林覆盖率连年提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木制品产业。

  在海林市采访木业经济,记者首先来到建设中的物流基地。据介绍,建在海林镇的物流基地项目投资额达2亿元,设计年吞吐货物量350万吨。截至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投资6000万元,完成了5公里铁路专用线建设,以及站台、货场、仓储库等设施工程;二期工程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建设集海关、检验检疫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省内一流的现代物流基地。

  物流基地项目的建设是海林市完善城镇功能的一个缩影。市委书记马里说,经过精心谋划,海林小城镇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村面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小城镇的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发展木制品产业过程中,海林市坚持“因企制宜、量身定做”的原则,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和特点,为其设计、建设厂房。在厂房使用上,该市推行“先租后买”政策,即将厂房先租给投资者,租赁企业可按工程造价随时购买,由此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效率。此外,海林还推行“公寓式”服务,组建了国有控股、多家企业参股的鑫海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通过硬件和软件建设,海林镇等中心城镇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吸引大批投资者入驻。截至目前,建在海林镇的经济开发区已引进企业52户,合同引资额达32亿元,去年实现利税1.6亿元。

  除了木业,蔬菜种植是海林另一特色产业。海林镇有个村叫蔬菜村,该村70%以上的农户种植蔬菜。

  “西红柿种苗正在暖窖里培育,3月下旬就可以栽种了。”在一排排蔬菜大棚前,蔬菜村党支部书记窦乃兴对记者说,去年全村依靠蔬菜生产创收8000多万元,其中仅西红柿一项就拉动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2005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海林蔬菜交易市场落成运营。“市场的存在使交易更加便捷,进一步带动了生产。”窦乃兴说,建在镇上的这个蔬菜交易市场带动长汀、新安、海林、海南等乡镇数十万亩果菜基地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海林及周边地区的蔬菜交易中心。吉林客商常新明告诉记者,以往到海林收一车西红柿大概要3天时间,自从蔬菜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后,一天就可收3车菜。

  小城镇是农村第三产业的载体,海林市重视完善小城镇功能,通过发展专业市场,发挥市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早春之际,乍暖还寒,滋润海林大地的海浪河即将告别冰封的季节,重现一江欢流。镶嵌在林海雪原上的一座座富有生态魅力、发展活力的小城镇,宛如颗颗明珠,随着春天的到来,它们一定会越来越闪亮,越来越耀眼。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