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从身边事说起⑧
再识一尺布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纺织工业被定义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的确,生活中我们和“布”朝夕相处。然而你是否注意到,布的“家族”中已经出现了你认不出的新“成员”?你又是否知道,除了衣柜里的衣服从蓝灰变得五彩纷呈,一尺布中还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变迁?纺织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还有多大?

(一)

  镜头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所使用的支架接头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高性能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它比传统的金属支架更可靠稳定,尺寸更精确,还能减重40%。

  镜头二:青藏铁路沿线几百公里的冻土区,是铁路路基的大难题,在这些冻土区的砂卵石基底上,覆盖着一层层土工布,它成为主动降温、防止路基翻浆冒泥的大“功臣”。

  镜头三:在我国规划建设的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洁白的叶片随风旋转,产生清洁环保的电能,而制造这些叶片的材料也是“布”———多轴向经编工艺加工出的玻璃纤维和碳纤维。 

  人工心脏瓣膜、汽车安全气囊、太阳能电池板、耐高温防火材料等,其材料中都有很难被认出来的“布”,这就是产业用纺织品。“中国纺织业锻造核心竞争力不能再单靠规模和价格,高技术、高利润的产业用纺织品是新时期纺织业发展的希望。”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如是说。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产业用纺织品也被确立为整个纺织工业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用纺织品这个我国纺织工业大家庭中的“新成员”正在飞快地成长着:1988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消耗量仅为53万吨,如今,产业用纺织品已占全行业纤维加工量的17%。拿其中的无纺布来说,2009年1至8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纺布累计总产量为81.38万吨,同比增长25.86%,同期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实际完成投资额为43.37亿元,同比增长30.38%,行业投资增速也十分明显。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正是我国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一个侧面。1978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为2.88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2007年达到14.6公斤,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4%。从裁衣缝被到翱翔宇宙,一尺布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意味着纺织工业的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据统计,2002年纺织工业新增1亿元产值用工为810人,而目前仅为290人。拿化纤行业来说,和本世纪初相比,化纤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节约成本80%,人均生产值则提高了1.35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认为,科技创新正是纺织工业调结构的主要原动力。

(二)

  你相信吗,羊绒面料可以比丝绸还要细薄。依靠“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如意纺)”,这已不再是幻想。由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和山东济宁如意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这项科技创新,荣获了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如意纺”创造了两个世界纪录:毛纺纱线从原来最高纱支180公支做到500公支(从每克纱线180米拉伸到500米),棉纺纱线由原来最高纱支300英支做到500英支(从每克纱线500米拉伸到800米)。国际羊毛局亚太区总裁帕斯卡森科夫评价:“如意纺”技术突破的不仅仅是技术,而且把中国的创新能力引向世界,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新工艺的研发,新产品的生产,让纺织工业生产企业尝到了甜头,山东喜盈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纪玉君拿着公司新研发出的高级抑菌毛巾和负离子远红外毛巾兴奋不已,2009年,喜盈门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以上,附加值是传统产品价格的1.5倍,使公司内销增长超过30%。

  一尺布的创新不仅仅集中于生产工艺,也贯穿于纺织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在行业控制印染污水排放、降低能耗、推动节能减排和实现循环经济等方面,均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对于纺织业这一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行业来说,这就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投入巨资兴建了13000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太阳能集热系统,为印染生产提供热水,减少了水温加热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每年可节煤7733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约11600吨。2009年,该公司虽然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但利润翻了番。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淘汰落后产能和科技创新,正是我国纺织业由粗放向集约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是化纤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最大的一年。”《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特别强调,淘汰落后产能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11年,我国要淘汰75亿米高能耗、高水耗、技术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淘汰230万吨化纤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棉纺、毛纺落后产能。

  中国化纤协会会长郑植艺介绍,2009年化纤业共淘汰137.2万吨落后产能,力度前所未有。以聚酯行业为例,目前行业门槛至少是日产900吨至1200吨的项目。这将使得年产30万至40万吨的企业能耗水平下降20%,综合成本下降15%。在印染行业,无锡、常州、苏州等环太湖地区半数以上落后印染设备被淘汰。

  淘汰落后产能后,资本并未离开纺织行业,而是转向更先进的生产力。“1吨竹纤维比普通的棉浆纤维能多卖5000元到6000元,成本又低2000多元,1吨碳纤维则能增加利润20万元。”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进军介绍说,仅去年9月份,该公司的利润就达1.3亿元。

(三)

  经济学中将产品附加值在各个环节上的体现比喻成一个微笑曲线,高高翘起的左边是设计研发,右边是品牌营销,而中间较低的部分则是制造。当科技创新拉高了一个嘴角,人们自然就会将目光投向另一边。

  “当前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就是要翘起两个嘴角,把产业的研发抓起来,把品牌营销搞上去,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表示。

  山东省济南市81岁的孙福林老人说,“过去济南人买布看牌子,‘名驹青’、‘双鱼蓝’平面布都是名牌,现在人们买衣服看牌子,北京奥运会上外国人也穿咱生产的衣服,中国的衣服也有了世界名牌。”

  从买布看牌子到买衣服看牌子,一方面折射出我国服装产业日新月异的巨大发展,据统计,2001年至2008年,国内衣着消费年均增长率达14.72%;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普通消费者对“一尺布”要求的变化:从穿得暖穿得结实,到穿得健康穿得时尚,对服装的款式和品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羽绒服里的波司登、西装里的雅戈尔、衬衫里的红豆、男装里的七匹狼、体育用品里的匹克、安踏和李宁,羊绒衫里的鄂尔多斯……国产品牌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中国人衣柜里的“常备”,也是我国纺织业走向国际的知名品牌。

  对于服装纺织企业来说,品牌的价值正在直接有力地体现出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表示,目前市场资源和政策资源正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产销良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秀云在调研中也发现,不少有自主品牌的服装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依然实现了30%的利润增长。

  如何让消费者对一个品牌耳熟能详?要“‘练内功’,抓研发、设计和创意,在个性化上下功夫,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构筑品牌文化。”杨东辉如是说。

  “练内功”的同时,还要学会“借外力”,在营销创新上下功夫。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服装品牌李宁通过赞助西班牙男篮队、阿根廷男篮队、美国乒乓球队等国外运动团队,借助奥运这个世界性平台提升了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自主品牌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纺织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正如张莉所言,“在竞争日益严峻的国际纺织服装产业格局中,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服装自主品牌,有利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世界产业体系中形成自己的‘话语权’,从而加速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

(四)

  买衣服看产地,曾是不少人共同的习惯。上海产的服装工艺好,广东产的服装样式新,如果去苏州、杭州出差,一定会为家人和朋友买回丝绸产品。然而现在回忆一下,已经有多久没再翻看过一件服装、一套床上用品商标上的产地?

  这个变化正反映了我国纺织业产业转移的现状: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至10月,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中西部7省市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为826亿元,占全国的34.1%,而在2007年这些地区全年的投资只占全国当年投资的28%左右。“投资情况表明,中西部投资比东部增长快,份额提高,产业转移特征明显。”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说。

  在太子龙控股集团董事长王培火看来,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转移是必然的。比如用工,近几年沿海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企业招工困难,可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则相对丰富;而从用工成本上来说,“同样是每月2000元,在浙江可能只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而在安徽就是一个基层管理人员或者有技术特长工人的工资。两地的用工成本相差很大。”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是导致纺织行业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产业转移承接地正体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雅戈尔集团在建立重庆生产基地的同时,其市场开发也在同步进行。“我们到重庆建厂,主要看中了西部潜在的市场优势。”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群说。温州服装也开始在郑州新郑市建设新的生产基地,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表示,主要原因就是看中了中西部二三线城市的巨大消费市场,“一旦这部分市场被打开,潜力将是巨大的。”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产业转移。这既是加速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带动全国东、中、西部全面发展的一个抓手。

  “认不出”的布产品、“停不了”的创新、“忘不掉”的品牌、“记不住”的产地……一尺布中记录着我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巨大转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主要纺织品产量均有所增长,其中纱产量2393.5万吨,比上年增长12.7%;布产量740亿米,比上年增长4.2%;化学纤维产量2730万吨,比上年增长13%。

  同时,纺织行业的利润率有所提高,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1至11月,我国纺织行业实现利润1307亿元,增长25.4%,比1至8月提高12.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实现利润777亿元,增长17.8%;服装及其制造业实现利润416亿元,增长21.3%。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产业转移,我国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正行进在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大道上。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