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发民营企业创新精神 坚决推进“两转型一再造”
广东佛山应对金融危机创新发展模式
人民日报记者 刘晓鹏 光明日报记者 李志伟 新华社记者 杨维汉

  核心提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佛山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部署,扎扎实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积极主动化危为机,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两转型一再造”,实现在危机中率先突围,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佛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30多年来,这座城市创造了足以自豪的辉煌。2008年佛山经济总量居全国所有大中城市第11位,2008、2009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布斯》中国大陆十佳商业城市。

  2008年下半年开始,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在一片哀叹声中,有一句口号却在佛山叫得很响:率先突围。

  这不单单是一句口号。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佛山经济发展逆势回升并领跑珠江三角洲地区。

  傲立风雨中,“率先突围”背后是怎样的信心和努力呢?

发挥民企创新精神

危机之中率先突围

  “有些企业,平常看来平淡无奇,危机来临,却像水中的巨石,水落时显露峥嵘。”佛山人这样形容在危机中坚强的企业,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让这家民营企业从生产普通通风设备,成长为一家专门生产地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和核电等新型能源领域专业通风设备的高科技企业,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核电核岛通风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正因为如此,当金融海啸肆虐之时,当普通通风设备需求急剧下降之时,他们却基本不受影响,满负荷生产,成为在危机中岿然屹立的企业之一。

  民营经济发达是佛山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它们扎根本土,资产负债水平较低,与本地经济的融合度高,适应市场、应对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佛山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经济为主导,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民营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2009年,佛山实现GDP4814.5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77.852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10699元,增长10.8%。

  在全市出口额下降15.1%的困难情况下,佛山经济呈现出增长加快、质量提高的势头。劳动力需求回暖至景气区间,企业订单大幅增加,工业生产回升至“较为景气”区间。

推进产业转型

应对金融危机

  佛山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早、影响大。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冲击逐步显露,2009年一季度,成为形势最严峻最困难的时刻。

  经济指标持续下滑,进出口出现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订单大幅减少……形势严峻,佛山市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明确了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路和政策。

  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的严重危机,靠躲是躲不掉的,靠守是守不住的,靠放慢速度也是挡不住的。

  如何应对危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首要问题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绝不能自乱阵脚,绝不能走回头路去保护落后产能。

  佛山人更加坚定了科学发展的理念,他们把推进“两转型一再造”,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一条应对危机的必由之路。

  佛山人认为,当地经济虽以传统产业为主,但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更不能甘于落后。

  他们坚定不移地实施起了“三个一批”计划: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改变了过去长期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投资驱动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他们确立了“精细发展第一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在三大产业中不断注入现代元素,加大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推动产业向生态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转型。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内外源型经济并进,加速产业现代化,以现代服务业构建产业服务中心。同时,佛山还注重加快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城市转型

开拓发展空间

  在佛山人看来,起步比珠三角晚的长三角,能实现超越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珠三角以镇街为主的区域经济,在规模和实力上,落后于长三角发达城市以区县为主的区域经济。他们认为,珠三角城市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走区域一体化发展道路,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

  佛山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珠三角一体化,广佛先行”的要求,着力在城市发展模式、城乡发展模式和广佛(广州和佛山)同城模式的探索上,先行先试。

  佛山市突破传统思维、传统模式和传统手段,不走摊大饼式发展城市的老路,提出在现有城镇分布格局的基础上,走组团式大城市发展道路,以两个百万人口、五个三十万到五十万人口的新城区为节点,形成组团式现代化城市的新格局。按照“同城生活,同城便利,同城发展”的理念,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整合。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重要任务。破除城乡体制性障碍,实现城乡一体,是佛山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佛山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集中体现为“七统一”:统一城乡户籍管理、统一城乡规划、统一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城乡劳动力管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统一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

  “推动广佛同城化”是一条重要路径。广州和佛山两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推进同城化建设。共建全国第一条城际地铁,实行交通路网衔接,开通城际快巴,车辆年票互认互通,按照“完成一批,启动一批,推进一批”的原则,推出52项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在产业布局上,佛山优先发展现代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广州错位发展。

  “环境也是生产力”,这是佛山人秉持的信条。这个“环境”内涵丰富,不仅是生态环境,还有体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营造。

  2009年,一条发生在佛山的新闻引起人们的兴趣。26年不见龙舟影的汾江河,重新迎来龙舟大赛。在佛山有关部门眼中,龙舟赛“重点就是检验汾江河水治理的效果”。佛山把汾江河整治作为核心工程,投资54.6亿元,实施95个项目的整治,2010年6月30日前截污、清淤和引水工程基本结束,河水将基本变清。

推进环境再造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佛山,“不开发区”建设成了“开发区”兴起多年来的一件新鲜事。佛山把确定为不开发的区域实施严格保护,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产业要升级,生态环境要先升级,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产业。“宁可掉几百亿元GDP,也要把环境搞上去。”这成为佛山人逐渐形成的共识。

  佛山大力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坚决整治陶瓷、水泥、小火电、小铝型材熔铸、玻璃、漂染、电镀、采石等行业,减少大气和水污染,全力推进节能减排,以严厉措施控制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体制环境的治理,重点则是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

  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佛山市顺德区在国内县级率先实施“大部制”改革,将41个党政群部门和部分双管单位整合组建为16个大部门,实行党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分工清晰又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佛山市随即向顺德区下放了378项行政审批和日常管理权限。

  佛山提出凡与老百姓直接发生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事项,原则上由镇(街)一级政府完成,市、区向镇街下放管理权限,减少多级审批,提高效率,提升为民服务的效能。克服公务员编制有限与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试行政府聘员制,探索干部“能上能下”、公务员“能进能出”的新体制。

  实践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让广大群众分享发展成果。优化社会环境,这成为佛山在发展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一个抓手。

  破除“重物轻人”的观念,一方面,大力改善民生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推行全民医保,积极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另一方面,重视民生的软件建设,在全市开展“情暖佛山”活动,作为党政机关为民服务、化解信访矛盾和广大市民参与扶贫开发、关爱帮助困难群众以及全体人民和睦相处、增进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积极培育党群、干群关系“鱼水之情”,提高了各级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能力。

  (详细的调研报告《激发民营企业创新精神 坚决推进“两转型一再造”》见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学习与实践网。)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