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陈建辉

  采访中,高性能计算机让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精彩故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同样令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超算中心的专家们谈到的两大现象:

  一是不用。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大规模模拟计算时,不是用高性能计算机,而是用小机器甚至PC机,不仅费时,而且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达不到目的,简直就是“杀牛用鸡刀”!

  二是用得不对。在上海超算中心,曙光5000A拥有3万个CPU内核,而实际应用中,使用16核以下的作业占到了60%,160核以上的作业仅仅占到1%,高性能计算机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成了“杀鸡用牛刀”!

  “杀牛用鸡刀”也好,“杀鸡用牛刀”也罢,它反映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我国科学研究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国家863计划“高效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重大项目组组长钱德沛指出,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已经不是高性能计算机本身,而是应用水平。

  很显然,解决“不用”的问题比较简单,两个字:传播。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让高性能计算机的作用为更多的科研人员所认识,这也是本报将其作为重点报道选题的初衷。解决“用得不对”的问题则要在培养专业人才上下大功夫,尤其是要培养既懂高性能计算又熟悉相关应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复杂的艰巨任务,需要教育、科研和产业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比如,高等学校要通过改革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来加强高性能计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相关部门要通过应用系统的开发,培养和锻炼各个行业与领域熟悉高性能计算的人才。

  网格已经建立,人气正在聚集。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性能计算机一定会成为我国科研人员用来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和产业创新的有力武器,推动了科学技术攀登新高峰,产业经济创造新奇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