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李小琳委员认为,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不光是时髦的词汇,还是人们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继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广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从现实看是迫在眉睫,从历史看是任重道远。”
李小琳委员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低碳生产、低碳生活。
李小琳委员建议,推动低碳经济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从大处着眼”,是指要形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制定与低碳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国家产业政策。包括制定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刺激政策,引导、支持和规范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从小处着手”,即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对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再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企业应付诸行动,主动积极地做好节能减排,加强技术攻关,把更多的绿色能源和“低碳产品”奉献给大众,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个人来讲,应从生活的小事做起,比如拒绝白色污染、随手关灯等,这不但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李小琳委员还特别谈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首先需要促进全民在环境观念上和公众参与意识上的转变,为此必须要做好政策、文化的双重“导引”。政策是刚性导引,从利益调整上明确导向。文化是软性导引。“在发挥好文化导引方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有许多是值得吸收、弘扬的。比如,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热爱自然;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等等。这些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其实也是我们的思考方式。要用好文化的力量,让全社会形成共识,只有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才具有牢不可破的强大后劲。”她说。
“整个电力行业这几年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上都做出了很大努力。”李小琳委员说,2009年是我国电力新能源快速发展的一年。风电装机容量新增897万千瓦,占到全年新增装机容量的10%,太阳能新增也达到1.87万千瓦;电力新能源的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核电新增基本建设规模为850万千瓦,核电、风电全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74.91%和43.90%,“我们中电国际已经投资了近300万千瓦的项目,其中包括风能、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分布在10多个省区市,相当于每年碳排放减排量600万吨。在中电国际现在的电力结构当中,清洁能源比重已经占到30%,可以说在五大发电集团当中都是比较高的。整个集团关停小火电114台,相当于720万千瓦容量。”
李小琳委员谈到,电力新能源作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目前还处在前期发展阶段。围绕“争取到2020年使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的目标,又要保持高效、节能,取得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在世界新能源发展中占领战略制高点,还要做更加艰苦细致的工作。“在现有产业结构当中,74%是火电,20%多是水电,新能源只占到2.28%,这个数字还是很低的,我们仍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她建议:一是要尽快出台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根据电力新能源不同细分子行业的发展阶段,尽快形成有针对性的整体规划和统一规范。二是要整合新能源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特别是要集中国家优势,组建、扶持高端的研发机构,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的力度,力争在核心技术上尽快取得突破,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三是要加强电源项目与电网相协调的统一规划,完善新能源新增电量的上网机制。四是要提高我国电力新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程度。
她说,要让千家万户真正用上新能源电力,关键还是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快深化电价机制改革,理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定价机制,适时启动煤电联动机制,此外在目前大用户直供电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加快研究并推行输配标准电价。另一方面,促进电源结构调整,保障电网基础设施配套,使发电端能够多鼓励新能源、多鼓励优化结构的产品。同时,也能够以优质的质量输送到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