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汞都”转型的启示
郑 杨

  谈起贵州的经济转型,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环保局副局长瞿丽雅有说不完的话。

  贵州铜仁地区万山特区素有中国“汞都”之称。多年开采下来,不但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困难,汞矿资源也面临着枯竭。“十一五”期间,万山开始在汞的产业链上下功夫,不但形成了采掘、冶炼、深加工与贸易“一体化”,而且对汞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现在还准备利用汞矿遗址建设矿山公园,大力发展旅游业。

  “有人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我说不对,这是一个统一体。环保完全可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实现。”瞿丽雅委员说。 

  “汞都”转型能够给人什么启示呢?瞿丽雅委员解释道,“都说西部开发有后发优势,过去我们不理解,但是通过近些年的探索,大家都明白了,就是要做好循环经济这篇大文章,边保护边开发,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循环经济这篇大文章该怎么做?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创新驱动。从源头上讲,就是要加大科技投入。 

  瞿丽雅委员告诉记者,拿贵州丰富的磷矿石资源来说,1吨磷矿石原矿只能卖300余元,加工成磷复肥可以卖1850元,加工成电子级磷化工产品可以卖1万元以上……而这一系列转化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工艺来支撑。

  “科技投入很多时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只有不吝投入,才能将循环经济之路走通、走顺,实现经济发展、群众致富和环境保护。”瞿丽雅委员说。

  记者发现,今年两会上,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来自西部的代表委员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代表委员们表示,坐拥资源“聚宝盆”的西部地区,只有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劣势真正转变为资源环境优势,早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上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