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千古绝句,不仅将桂林山水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浓缩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与桂林山水和文化之间那份难舍的情结。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城”,目前共有文物古迹550多处,其中被公布为各级文物单位的有340多处。早在1982年,桂林就成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为了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提升成为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桂林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战略,把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根本战略,以高品位的文化内涵积淀桂林市深厚而持久的发展竞争力,谋求又好又快的新发展。
群众文化从“广场”走进“剧场”
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是“文化立市”的基础。多年来,桂林打造了“漓江之声”群众歌咏比赛、周末广场文艺演出、“百姓大讲坛”和“读书月”等群众文化品牌。去年4月,在市委宣传部的倡导下,桂林又创新推出“百姓大舞台”这一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将群众文化从“广场文化”提升到了“剧场文化”的新层次。
“百姓大舞台,有我更精彩!”当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晓军带领以文艺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艺术团”,来到春天剧场“百姓大舞台”专场演出,剧场600个座位被热情的观众坐满,剧场外还围满了热心的市民。在导播的指挥下,6台摄像机同时对准舞台,舞台中央LED大屏幕上不断同步切换现场镜头。桂林知名“粽子店”的师傅现场表演快速包粽子并赠送,把场内气氛推向高潮;最后两个节目是荣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普通组一等奖的舞蹈和2009年全国声乐大赛孔雀奖银奖的男声独唱,顿时让演出专业水准凸显。白晓军说,“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广场文化’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百姓大舞台’的问世,无疑是对大众文化品质的新提升。”
据活动组委会负责人介绍,“百姓大舞台”的诞生标志着群众文化活动迈向更高层次:一是形成了“社会支持、百姓参与、媒体互动”的长效机制。每月演出两场以上,演出者从各县区、单位、个人报名中产生,由专业文化公司包装操作、企业等社会力量赞助经费,电视、报纸、网络等录播后,第二天在电视黄金时段、报纸及网络显著版(页)面播(刊)出实况,并给予赞助企业广告优惠;市民到组委会办公室排队领取免费入场券。二是专业和业余结合。为了提升群众文化的档次,组委会注重加强活动的文艺“专业性”,比如由专家筛选节目、指导演出;开辟专业演出剧院、保证一定比例的专业文艺演员参演,不定期进行音乐会等高雅艺术展演等。三是围绕百姓需求选材,让有绝技绝活等一技之长的群众登台表演。“百姓大舞台”一开演,马上受到群众的欢迎,单位、团体和个人竞相排队报名参演。“百姓大舞台”节目在桂林电视台播出后,同时间收视率提高一个点(增加1万个用户)。
演出业从“剧场”走进“市场”
如何走出在剧场叫好却在市场不叫座的“曲高和寡”式尴尬,一直是中国演出业苦苦探索的方向,而2004年诞生于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为演出业成功闯市场树起了“一面旗”。该剧目完全由民间资本市场化运作,将桂林山水、《刘三姐》、张艺谋这三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组合在一起,开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演出突破了“一面舞台三面墙”的传统剧场结构,以方圆数公里的桂林漓江山水为剧场,将“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现代声光电技术等多种元素创新组合,赋予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印象刘三姐》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公演至今,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剧目”的地位。总策划、制作人梅帅元说,2008年观众量100万到10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1.8亿元。虽然去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但前9个月观众量和门票收入同比均增长20%以上。
以《印象刘三姐》为龙头,近年来,桂林充分发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先后打造了《梦幻漓江》、《龙脊》等中高端系列演出剧目,均获得较好社会和市场效益,初步形成了演出业中高端文化产业体系。2009年,桂林市推出了大型历史新编桂剧《灵渠壮歌》和大型舞蹈诗《山水·桂林》等两个精品剧目,文化部门正对这两个精品剧目“精雕细琢”,将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修改包装,为走向市场做准备。
文化产业从“社区”走进“园区”
多年来,美术工艺品产业是桂林传统的文化产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市民和农民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制作、销售字画、木雕等工艺品。由于规模小、分散经营,产业层次较低,通过行政引导、市场调节等方式,淘汰小型店,将具有一定规模的字画店集中在市区及临桂县五通镇和阳朔县福利镇“画家村”和“字画街”,销售方式从以零售为主转变为批发为主。美术工艺品产业迅速成行就市,形成1000多家字画店、数万从业人员的产业规模及区域性品牌,五通镇和福利镇被中国美术协会和文化部分别评为中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如果说美术工艺品产业从家庭作坊进入“画家村”“字画街”是桂林传统文化产业迈向集约式发展的第一步,那么以愚自乐园艺术园为标志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则是桂林文化产业集约发展的新特征。愚自乐园是文化部首批评出的42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占地1万亩,预计总投资30亿元,将建成兼具收藏、展览、教育推广、娱乐等多功能的国际艺术创造和交流基地。愚自乐园共举办了11届国际雕塑创造及各类专案创作,先后邀请了45个国家和地区的132位艺术家现场创作,园内共收录了近200件各具风格的室内外雕塑作品。
目前桂林市正加紧筹建桂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艺术品展示交流城、桂林大剧院、桂林国际杂技城及大型博物馆和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事业和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4.13亿元的国内首家动漫与戏曲等相结合的产业园———桂林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区,已于去年10月28日在雁山区开工建设,预计4年建成,投入运营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作为桂林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之一,桂林国家高新区已建成广西最大的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以软件、动漫、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园也已开工建设。高新区工委书记赵德明表示,桂林国家高新区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地处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的桂林,理所当然要力争把创意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舞起来。
桂林市正以旅游业为依托、传统文化产业和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基础、产业园区为载体、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创意创新为动力,加速打造“桂林创造”的文化产业集群。
图1、2:“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因山水文化闻名天下。
图3:《印象刘三姐》用歌舞形式演绎了桂林山水之美。
图4:桂林的群众文化活动早就开展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