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记者驱车从江西南昌到宜春市奉新县,一路细雨连绵。雨雾中,只见路旁一排排新栽的绿树,一处处新起的环岛绿植,含翠吐绿,生机勃发。尽管下着雨,沿途仍有不少人披着雨衣在植树造林。
“现在正是植树旺季,江西省目前正大力推进‘一大四小’工程,把林改几年来激发的造林热,从山区延伸到山下————道路和村庄、城市。”省林业厅的同志介绍说,“一大”,即抓好荒山造林,确保到2010年末实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的目标,比2008年增长近3个百分点;“四小”,即市区和县城所在地绿化,乡镇、村庄绿化,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矿山裸露地绿化,交通干线两侧全面绿化。
围绕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目标,江西省近年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造林绿化。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拿出3亿元购买种苗,免费提供给林农造林。工程实施当年就撬动了社会资金40亿元投入林业。
经历了5年林改的江西林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造林大户的创业梦想
在奉新县赤岸镇浣溪村,57岁的造林大户余会兵带记者来到他承包的400亩荒山坳。这哪里还有荒山的影子!一眼望不到边的山坳里,郁郁葱葱的杉树林苍翠欲滴,在雨雾中,如诗如画。“这都是我在三四年前种下的幼林,再过10年到15年就可以成材间伐了!按每亩产出五六千元算,到时候最少也得收入200多万元。”余会兵感慨地说,“大家都没敢想能这样快种出一片林子。”
2005年林改之初,余会兵和村民余达银与其他33户村民签订了合作造林协议,把33户的300多亩林地全承包了,加上原有林地共400多亩,都种上了杉木。“林地就是绿色银行,我们创业的梦想就在这片山里。”余会兵满脸的喜悦。
“如今,想再承包别人的林地都难了。”据余会兵介绍,林改后落实了产权,减免了税费,谁种树谁拥有,现在林地林木价格都在涨,大家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各户都在比着劲儿地造林营林。山上没有了可造林的荒山空地,人们就改造低产低效林地,通过更换树种、深耕施肥来提高林地效益。
林改激发的造林热,遍及奉新县的城镇和乡村。仅浣溪村就有像余会兵这样的造林大户7家,承包造林2000多亩。目前,全县年新增造林面积已由林改之初的1.6万亩发展到6万多亩,5年增加了近4倍。
“打工村”的变迁
2008年初春,在广州当保安的王明勇接完父亲的电话,就辞掉了曾令同村人羡慕的月工资1500元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奉新县浣溪村承包林地。因为父亲对他说,林改后村里掀起了造林热,他家亲戚承包林地已经看到了效益,再不回来,村里和周边就承包不到林地了。
“回来还是晚了!”王明勇说。他回乡后承包了村里最后一片荒山————28户村民的500亩山地,2009年又新承包了100亩低产林。目前他雇着12个农民工管护造林,自己已投了20万元用于造林和改造林地。他说,还想到外村再承包一些林地,依靠林改好政策造林创业。
奉新县林业局局长占名林说:“林改前,山区的农民没什么收入,不少人都到外地去打工。林改后,不少在外地打工的农民纷纷回乡,承包荒山荒坡造林。这次林改,给返乡农民工带来了创业的机遇和空间。”
柳溪乡船坳村是当地有名的“打工村”,全村126户521口人,林改前,有87户102人外出打工。林改后,林地分到各户,全村有93名农民工返回家乡造林营林。近3年来,船坳村林农投入自有资金120多万元,改造低产竹林6000亩、补植补造残次林和疏林地近3000亩。另有9户村民租赁承包了他人山林,成为林业开发大户。
据国家林业局2009年6月的统计显示,全国已确权到户的林地为农民提供了3689万个就业岗位。湖南、江西两省分别有120.5万、113万农民工返乡务林。
林改力促林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
奉新是全国有名的竹子之乡。林改激发的造林热,促进了竹木资源快速增加,全县发展毛竹丰产林30万亩,毛竹蓄积量由原来的6497万支增加到8097万支。
近年来,奉新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通过大力培育林产业,发展毛竹精深加工,确保林木资源升值和林农增收。由于企业加工量加大,木竹收购价格也大幅度提高。“现在奉新的毛竹已经由林改前的每支3.8元涨到了16元左右,每立方米木材由林改前200元涨到600元。林农收入也大幅增加,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由林改前2004年的3267元提高到5300元。”副县长翟时四介绍说。
目前,奉新县共有毛竹加工企业49家,不仅每年将全县所产800万支毛竹全部加工消化,还从县外调进200万支毛竹,年加工产值近3亿元。另外,毛竹精深加工,也为全县林产业开发展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该县工业园区,记者看到飞宇竹业集团生产的竹制家具、重竹地板、全竹低碳活动别墅等科技创新产品,附加值已提升了几十倍。
此外,大面积的造林还带动了当地苗木产业的发展。几年时间,全县苗木面积由原来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3万余亩。苗木生产大镇罗市镇人均苗木年收入由800多元增加到2100多元。柳溪乡毛竹人均年收入由600多元增加到2300多元。
江西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感慨地说,林改在农民中所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如果说“分田到户”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分林到户”解决的则是山区群众的致富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生态,这是一举多得的“德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