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西部大开发中建功立业
———武警黄金第五支队10年支援西部经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李争平 通讯员 朱书民 吴天鹏 战立斋

  1月26日,西部地区再次传来喜讯:武警黄金部队在甘肃岷县寨上矿区探获一座资源量达108吨的超大型金矿,成为黄金部队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10年又一个耀眼的亮点。创造这一业绩的就是武警黄金第五支队。10年来,他们忠实履行职能使命,先后在西部四省探获超大型、大型和中小型金矿12座,累计提交黄金资源量155吨,经济价值达300多亿元,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转战4省探获金山12座:西部开发捧出“金娃娃”

  10年来,怀着寻金报国的使命信念,黄金第五支队官兵跋山涉水,克服高寒缺氧、沙尘暴、泥石流等恶劣条件,先后对陕西、甘肃、青海、四川4个省的30多座山脉、20多条河流进行了现场勘察。经过大量的钻探、采样、剖面和测量,确定了“西进岷山,北攻秦岭,预查先行,攻深找盲”的找矿战略。

  秦岭山区地层破碎,钻探施工难度很大,经常发生夹钻、断钻的事故,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几十万元的钻孔报废,官兵称之为“烫手的山芋”。支队长张宝河把行李搬到机台上,带领技术人员日夜攻关。一次,为处理井故,他在山上连续工作了一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疼痛难忍,他就用背包带把木板绑在腰上固定脊椎。凭着这股拼劲,张宝河摸索出多级钻孔结构套管护壁、高质量无固相冲洗液配合钻进、人工造壁等先进钻探工艺和技术,使矿区钻探勘查获得突破性进展。

  十几年的钻探生涯,长期在钻机高分贝噪音环境下工作,张宝河患上了神经性耳聋。为了早日实现西部人民的黄金富民梦,40来岁就戴上高倍助听器,坚持奋战在钻台上。2006年他被武警总部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岷县寨上矿区海拔高,高寒缺氧,紫外线强,四季气候变化无常。部队初进矿区时,官兵们住帐篷、吃冷饭,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到河里破冰取水。除了艰苦的生活,他们还要时常面对危险。去年6月的一天,正在施工的机台突遭强风暴袭击。板房被掀翻,碗口粗的树连根拔起,七八吨重的钻塔被风吹得来回晃动,大家死死拽住固定钻塔的钢索。大风过后,每个官兵们的双手都鲜血淋漓。

  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官兵们做出了艰苦努力,也做出无私奉献。粗略一算,官兵们每年陪同家人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三个月。西部地区的每一座璀璨金山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官兵的心血和汗水。

  10年来,黄金五支队官兵累计提交黄金资源量160吨,12座造福人民的金色丰碑巍然矗立在西部群山。

完成9项攻关取得22项成果:用科技破译黄金密码

  在荒山大漠破译黄金密码,撩开金山面纱,不仅是对黄金兵意志的考验,更是对科技水平的检验。

  2006年,寨上矿区进入攻坚阶段。由于受钻探设备和施工技术影响,矿区深部见矿效果一直不理想。总工程师刘光智通过综合分析矿区构造和技术信息,坚信在矿区深部隐藏着更多的黄金资源。

  按照他的建议,支队重新布设了6个钻孔,对新矿源结果进行验证。钻杆一米一米地伸向地层深处,果然,在矿区500米以下地层获得重大进展,6个钻孔全部见到厚大矿体。困扰支队多年的找矿难题迎刃而解。当年,寨上矿区就探获黄金资源量20多吨。

  初战告捷,刘光智并没有多少喜悦。他带领技术干部对照矿区地质构造一遍遍地审视勘查设计。很快,一直被忽视的矿区穹隆构造西段引起他们的关注。支队果断调整找矿方向,在这一地段探获近50吨黄金资源量。到去年底,寨上矿区从3年前不足30吨黄金资源量,发展到如今108吨黄金资源量,提高了3倍多。

  助理工程师张益星第一个提出,在寨上金矿区建立立体模型描述矿区地质要素的设想,并成功为地质人员制作了联合立体剖面图、联合纵投影图、特定高程面的联合平面图、坑道设计用图等各种专题图。2008年,依据他提供的数据,矿区确定的8个钻孔,有7个见矿。他还自行改进了手持GPS,使其坐标系统与国家坐标系统一致,实现了各种型号的全站仪与电脑双向数据传输,大幅度提高了地质测绘效率。

  为保证地质找矿的可持续发展,去年,五支队抽调部分人员和技术装备,对甘肃、陕西境内的多个矿区加速勘查。官兵们向几十座大山发起攻击,在接连攻克复杂地层钻进难、取芯难、护壁难等多个技术难题后,累计探获7条金矿脉,提交黄金资源量36吨,圈定30处成矿预测区,找到6处成矿远景区。

  为了提高寻金能力,支队每年从有限资金中拿出200多万元更新装备,引进了高性能钻机和电子测斜仪等先进设备,建成GIS数字制图室和综合化验分析实验室,并为一线科技干部配备掌上电脑、数码摄像机、手持GPS等地质找矿“新五件”,彻底摆脱了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老三样”。支队先后有9人取得硕士、博士学位,90%的干部取得本科学历。高科技找矿手段和高素质人才队伍,使五支队地质找矿如虎添翼,工作效率提高了10多倍。

  10年来,官兵们结合野外找矿实践完成的9项技术攻关获得突破,先后在钻探、物化探、地质测绘方面取得22项技术革新成果。

援建4所学校帮助300户脱贫:让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部队寻金走到哪里,就要把党的温暖送到哪里,把爱民真情播洒到哪里。”支队政委郑小林说,“支援西部建设,要始终把造福西部人民的使命责任摆在首位,帮助老百姓走上富裕之路。”

  陕西镇安县金龙山矿区地处偏僻,几个自然村散居着300多户人家,是出了名的贫困村。部队刚进驻时,村民年平均收入不足500元,85%的村民从未走出过大山。五支队官兵主动上门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定期举办科技讲座,教种植养殖技术,还帮助他们买种子、买种苗、向山外推销农产品。慢慢地,一些村民靠种药材、搞养殖富了起来。随着部分黄金矿段的开发利用,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进厂当上工人,有的做生意成了老板,昔日的“穷窝窝”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提起往事,村民们感激地说,没有黄金兵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西部地区,像这样依靠黄金矿山富裕起来的山村每年都在增加。

  扎麻树村是一个只有23户村民的小村落,散落在一条狭长的沟壑旁。遇有大雨,山洪暴发,不仅淹没沟壑旁的庄稼,也断了村民出行的路。五支队得知情况后,出资1万多元从山外运来钢筋、水泥、沙石,帮助村民在沟壑上架起一座石桥。见到村民吃水困难,官兵又为村里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从此,扎麻树村彻底解决了过河难、饮水难的烦心事。村民们为石桥取名“连心桥”,水井取名“警民泉”,成为武警部队与西部人民心连心的象征。

  10年来,五支队在西部地区先后援建4所小学,植树造林3000多亩,给缺水地区打井22眼,抢险救灾33起,义务巡诊5000多次,举办科普讲座200余场,帮助300户群众脱贫致富,为贫困地区捐款20多万元,多次被陕西省、西安市评为“双拥共建先进单位”。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