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度创新营造环境优势
———访深圳市科协主席周路明
本报记者 郑 杨

  记者:中国的通讯制造业经历多年的发展变迁,两个响亮的品牌————中兴、华为都是在深圳成长起来的,这是否与深圳特殊的创新环境有关?

  周路明:不错。以前有一个思维定式,哪个地方创新的要素多、资源多,大规模的创新活动就肯定在哪里产生。但结果并不完全是这样。

  深圳曾是创新资源最贫乏的一个城市,但产业创新活动规模最大、成果最多的反而是深圳,这里的原因就在于环境建设。

  改革、开放这两个要素加起来,使深圳率先建立起了市场经济框架体系,在创新要素聚集上先走了一步,很快成为高技术企业发展的乐园。2008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700多亿元,占了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占到了59%,这个比例在全国遥遥领先。

  记者:深圳是如何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的?

  周路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围绕地方创新需求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改革。

  深圳制定政策是针对创新实践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产生科技政策和法规。所以技术入股也好,无形资产评估也好,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也好,都是由深圳在全国率先做起来的。

  比如技术入股的产生,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孔雀东南飞”,大量科技人员来深圳创业,但当时的《公司法》里没有技术入股这一说法,所以在如何分配利益关系上,他们只能与投资方签订私下的协议,公司挣钱之后,大量矛盾出现了。为此,深圳第一个提出了“技术入股”,对后来科技人员创业的利益分配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又如无形资产评估的兴起,是因为深圳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有一部分资产没有办法评估。1993年,全国第一家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在深圳成立,随后深圳又通过了全国第一个《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这是知识产权方面的一个重要制度设计,为后来的外资合资、科技人员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此后两三年间,无形资产评估行业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兴起了。

  制度创新大大推动了企业的创新活动。人才等各种创新要素之所以会在深圳聚集,很大程度就是取决于制度设计上体现出来的环境优势。

  记者:现在,全国各地在创新政策上的落差已经很小了,很多地方领导的观念也已经转变了,深圳是否会有危机感?又如何看待自己的优势呢?

  周路明:危机感当然会有。政策上各地已经没有太大差异了,深圳的优势主要还是在服务层面,在大致差不多的环境下,做到比别人的服务更高效、更快捷。通过这几年机构改革,政府致力于把事务性的工作剥离出来交给社会组织,专注于宏观的、长远的工作,使服务更专业、更科学。

  此外,深圳存在着一个企业家群体,这也是我们优势所在。

  一个城市出现一两个高科技企业并不难,但是有一群并能持续做下去就很难得。这些企业家形成一个小生态,新来的创业者在这个生态里,通过业界经验的传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所以虽说在深圳创业硬成本比较高,但部分隐形成本比其他地方低,成功率也比较高。

  记者:您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已经17年了,在您看来,为了更好地推进创新,深圳下一步该往何处使力呢?  周路明:深圳市政府这些年已经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将制度创新放在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的位置等,这些都应该在今后发扬。

  我认为,深圳下一步应该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创新群体的诉求。过去吸引人才靠待遇,现在人才的诉求多元化了,只有充分考虑其各种诉求,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在创新中占据先机。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