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芨滩上防沙致富新路径
本报记者 许 凌

  腊月里的宁夏戈壁滩,荒芜空旷,一阵寒风吹过,冰冷刺骨。在距临河高速收费口50多米处的一片林地,记者老远就看见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这位在白芨滩防沙林场率领职工艰苦治沙几十年的“全国治沙英雄”,苍老了许多,消瘦了许多。

  “剪枝这么剪可不行!”王有德干脆从年轻职工手里夺过剪刀,边说边操作着:“你看,背上直立枝可以全部剪掉,这种分杈长出的竞争枝,剪一个还要留一个。另外,看这棵树有病虫害,为什么不给它‘穿裙子’?”说着,王有德从兜里掏出块塑料布,熟练地缠在树的枝干下端。顾不上和记者多说几句话,老王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点了。

  虽是隆冬季节,沙漠依旧一片金黄。没走几公里,路旁两侧开始出现绿色植物带。深绿、浅绿、墨绿,很是壮观。“这些是杜松、油松,最多的是我们最新开发种植的沙冬青。”车上的同志介绍说。

  车停在了一幢设计别致的小阁楼前,记者看见楼内大厅的正面悬挂的一块“马鞍山管理站2009年职工收入公示表”展板十分醒目。“搞公示好啊,我要求各站年底要将职工收入进行公示。”王有德兴致勃勃地和记者说。只见表上职工收入分治沙、养殖、设施温棚、瓜菜等十几个项目,2009年收入多少依次排开:白银红68460元、田丽萍56500元、王平52600元……“二楼的会议室里职工们正在搞民主测评,要对造林、环境保护、裸根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等近20个项目进行打分投票。”马鞍山站副站长杨学龙补充道。不过,王有德并没有多停留,很快又驱车赶往种植状元户白银红家了。

  “如今我们一手抓治沙,一手抓致富,白芨滩变化可大呢。”车里,王有德滔滔不绝地说起白芨滩上防沙致富新路径:原来治沙只是春季植树造林,现在是治理干旱固沙、引水治沙、发展经济果林、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和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以前致富就是靠种树,现在理念也变了,林场职工把沙漠当成自己的口粮田,也是实施“六位一体”操作,即要求每个职工每年挖一万个树坑、植一万株树、治沙造林一百亩、种十亩果园、搭一个设施温棚、实现增收一万元。 

  说话间,我们来到白银红的设施大棚前。一股暖烘烘的热气扑来,一阵沁人的芳香扑来。“你家什么时候开始种李子的?多少钱建一个棚?”“2005年,建棚8万元成本,林场给6万元,收益都是职工个人的。去年俺家增到两个棚,今年尝试着种油桃。”白银红声音清脆。“好卖吗?”“俺家种的是西北有名的玉皇李子,好卖极了。除去3000元成本,每年一个棚纯赚3万元没问题。”杨学龙告诉记者,林场40个职工57个设施大棚,2009年人均收入为3.2万元。”

  一路上,王有德一直兴致勃勃地聊着,窗外是透着点点绿意的戈壁,记者想到这里的人们艰苦奋斗几十载治沙造林45万亩创造了银川平原“西有贺兰山,东有白芨滩”两大防护屏障的生态奇迹,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