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信综述
思路带出路 穷山变金山
本报记者 欧阳梦云 赖 薇 整理

  本报自2009年11月24日在一版推出“山地经济”报道,同时在区域经济版推出“山地经济”调查,现已连续进行了数次相关报道,广大读者对我国山地经济十分关心。现刊登一些读者谈感悟的来信。

  河北省成安县北乡义乡党委周志鹏来信说,读了《打开“山门”天地宽》、《靠山“吃”山巧发展》、《千家万户“闯”市场》、《生态为“先”重协调》等报道,深受启发。“靠山吃山”首要的就是“解”山,深入研究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与外界阻隔,人们的认识也相对闭塞,这些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一些山区人“守着金饭碗,过着紧日子”。但是,山区的加快开发也具有良好的现实条件。首先,从资源禀赋来看,山区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其次,从国家政策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国家不断加大对山区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第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特色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山地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只要对山区发展有了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再加上山区人民开放的视野、开拓的精神,我国山区的发展必将充满强大的动力。

  《经济日报》开展的“山地经济”系列调查,很有见地。我还希望能够在报道中看到山区人民如何保护、发掘、传承、发展当地人文资源的好做法和新经验。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委刘学懿来信说,《经济日报》刊出的一组“山地经济”系列报道,从不同视角报道了山区发展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以新闻的形式把发展“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的信息传递给广大读者,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山区实现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山区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子孙后代的利益,是我们发展山区经济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山区开发确保生态为“先”,需要在产业发展策略和利益分配机制上进行积极探索。

  北京市丰台区孙威来信说,我国是一个山地大国,我们在关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上,应把山区发展摆在非常重要的战略层面去认真对待。读了“山地经济”系列报道,更让我们感到促进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战略和规划的引导。因此,在系统分析山区基本特征、发展条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不断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是我国专家学者和政策咨询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山地集中了98%的森林资源和大部分矿产资源,同时还是水源及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是我国的生态屏障。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山区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探索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不仅是山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哪些山区的资源适宜大规模开发,哪些不适宜开发,哪些禁止开发,以及采取什么技术和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等。

  山东省沾化县黄升乡政府张华来信说,《经济日报》刊发的“山地经济”系列报道,围绕如何加快山区开发、促进山区实现科学发展,用大量生动的事实展现了山地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人启迪。

  我们作为基层的干部深知物畅其流的重要性。山地产品要走出山区,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经济日报》2009年11月27日刊登的《千家万户“闯”市场》一文,让我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帮助个体农户“闯”市场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也开拓了我们基层干部如何做工作的思路。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户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确实非常重要,从文中我了解到山区农民自发组成互助的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参合项目,统一聘请技术人员,其好处一是可以找到山区发展的“出口”,使山区的产品能够满足外界市场的需求,不仅能把家门口不好卖的产品卖到外地,甚至能够远销海外;二是可以形成规模经营效应,从而减少农民采购生产资料的成本、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降低风险、保护农民利益;三是可以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并有利于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