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西部经济带①
关中——天水经济区 迈上新起点 瞄准新目标 实现新跨跃
本报记者 张 毅 马洪超 暴媛媛
  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重型卡车总装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工作。

  编者按 2010年1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走过10周年。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就。

  西部大开发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逐步形成一些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区,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这些经济区,有的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如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有的则是各地发展的重点,如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区、滇中经济区、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等。

  经过科学规划,重点投入,这些经济区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城市功能日益完善,辐射能力日渐增强,为下一步带动相关地区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版从今天起推出“西部大开发十周年·西部经济带”系列报道,深入报道这些经济区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这些地区的发展经验,敬请关注。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跃升为国家战略。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表示,当前持续十年的西部大开发正处在由“打基础”转入“求突破”的新阶段,《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将对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进而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战略构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规划》提出,要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一高地,四基地”是国家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核心定位。到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使经济区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完善空间布局 突破核心城市

“大西安”带动大关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一线两带”到后来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陕西的区域化战略始终围绕核心城市展开,力促关中率先发展

  岁末年初,一个名为“西咸新区”的区域概念引起众多西安市民的好奇。

  这是陕西为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融合而谋划的区域经济新板块。此前,在两市相接的渭河两岸,泾渭新区、沣渭新区等以产业承载聚集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开发平台建设已经启动。

  据介绍,2010年陕西将在关中地区安排290个重点投资项目,投资规模达1110亿元;正在完善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将着手对现有城镇体系、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规划进行调整,全面启动西咸新区建设。

  “实现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形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祝作利表示,“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第一个抓手,便是加速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

  城市是实施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载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一线两带”到后来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陕西的区域化战略始终围绕核心城市展开,力促关中率先发展。

  2002年,在陕西省的主导下,西安、咸阳两市签订《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随后《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出台,其中“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等“八同”目标集中体现了陕西弥补区域中心城市经济体量不足之“短板”、构建大城市经济组团的迫切追求。2006年9月,西咸两市电话并网,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破题。

  《规划》获批后,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迅速通过了《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纳入西安大都市圈的西咸新区,将以泾渭新区、沣渭新区和渭河生态景观带建设开发为重点,集中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区、生物产业、环保产业、现代制造业、临空产业和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总体上形成“两区一带”的建设格局。未来西咸一体化区域将占关中地区经济总量约65%、占陕西省经济总量约40%。

  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表示,设立西咸新区是“西咸一体化”进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一步。

  管理体制创新是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大西安”目标定位要求的关键。据悉,陕西省已着手成立西咸新区工作委员会,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管,下设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两个副厅级管委会,分别承担两个新区的开发建设责任。

  在不触及现有行政体制格局的情况下,陕西借鉴国家开发区模式先行启动区域经济整合不失为一种“发展优先”的理性选择。

  袁纯清介绍,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基本构想是,以西安南北线为中轴,渭河为水脉,秦岭和渭北为生态屏障,北跨、东拓、西接、南融,形成主城区、卫星城和城市组团结合的空间结构。统筹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西部交通枢纽。发挥独特优势,拓展发展领域,提升内在品质,构建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布局。利用引汉济渭等工程构建城市循环水体,恢复一批经典历史人文景观,营造大绿大水生态环境,打造充满人文生态魅力的制高点。

统筹科技资源 助推产业升级

激发科技的创新潜能

  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是国家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一项特别而重大的任务

  《规划》发布后,作为经济区次核心的渭南、宝鸡、铜川、天水等同样跃跃欲试。

  2009年11月20日,第十次关中市长联席会议在陕西省渭南市召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迎来了两位新成员:商洛市市长杨冠军和天水市常务副市长柴金祥。

  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在会上表示,联席会议主题转向全面落实《规划》。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已决定将关中市长联席会议升级为关中—天水经济区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跨省、市、区的重大事项。

  此前,甘肃省旅游等有关部门以及天水市已经在西安设立办事机构。

  迅速扩容的交通体系使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2009年9月,在宝鸡至天水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仅两个多月后,西安至宝鸡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而西宝、西潼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也在进行之中。届时,一个以西安为中心的3小时交通圈将覆盖经济区所有城市。

  2009年12月18日,由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隆重揭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各20名院士受聘成为集成创新岗位的学术带头人和顾问。这不仅体现了陕西依托科技优势促进经济转型的追求,更是陕西破解科技经济“二元”体制,落实《规划》中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战略意图的积极探索。

  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是国家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一项特别而重大的任务,对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分析,选择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改革示范的突破口,首先是因为该地区科教资源密集,研发优势显著。关中聚集了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逾百万。据统计,陕西省每十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近2400人,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在目前西安500多万的市区人口中,工程技术人员超过40万。西部大开发十年间,陕西省专利申请数量增长逾6倍;共有180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是为数不多的囊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三项最高级别奖项的省份之一。

  其次,是缘于关中地区产业构成的高端性优势。关中的产业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现代农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聚集了全国近30%的航空工业研发能力,是我国航天动力之乡和重要的国防科技基地。

  但另一方面,由于科技体系自身的结构性矛盾等制约,长期以来陕西高度聚集的科技资源并未充分释放创新潜能,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布局型”特征始终未得到明显改观,科教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市场化连接机制尚不完善,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待激发。

  因此,努力打破科技生产力“二元”体制,变科技大省为科技强省始终是陕西不懈的追求。2006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且启动了“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三年来,在省级财政6.8亿多元资金的引导下,共计有百亿元社会资金投向科技产业化领域。

  “国家把‘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的任务交给关中—天水经济区,就是赋予了经济区改革创新的‘先改先试’权。要完成这一目标,不仅要靠政府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大科技投入,更要创新整合一个市场功能完善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环境。”西安市科技局局长徐可为说。

  针对成熟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平台建设是陕西探索“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着力点。记者注意到,相比传统的科研单位,刚刚成立的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名称中并无“研究”二字。陕西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院士表示,该工程技术院“以相关研究院所成熟的技术为依托,以循环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对象”,重点在资源开发和深度转化领域,核心放在项目运作上,目标是实现资源深度转化、产业链条延伸和生态环保。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处负责人介绍,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目前主打的高炉矿渣水泥生产技术已经推广到全国数十家大型钢铁企业,年消化矿渣1200万吨,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12亿元,年减排二氧化碳1200万吨、节煤1100万吨、节约石灰石1700万吨。

  有专家分析,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的集成创新方向紧扣陕北能化产业升级和陕南循环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陕西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改革创新力促“关中率先、陕北跨越、陕南突破”的区域战略构想。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