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姑娘、日月潭的山水、外婆的澎湖湾……随着当年“校园民谣”的传唱,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成为大陆游客对宝岛台湾的最初印象。
近日,记者随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组织的大陆新闻媒体采访团走进台湾,了解台湾旅游产业在“8·8”水灾之后的复苏状况、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及两岸旅游业交流的现状与发展。
记者走进台湾,发现这里的美景、美食令人目不暇接。尽管许多地方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繁华,却让人感觉很亲切……因为我们都讲着同样的语言,拥有同样的文化传统,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性。
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副会长谢谓君先生说:“像大陆游客最熟悉的宝岛地标阿里山,它也同样有多重的面貌,它的云海、日出、晚霞,它的精致民宿、茶园、少数民族风情,只要花一点时间,就可以有深度的感受。”
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执行秘书长刘喜临说:“大陆游客赴台游以来成效明显,但由于去年‘8·8’水灾等原因,赴台游人数一度受到一些影响,台湾旅游业者非常欢迎大陆朋友多到台湾旅游观光。”
秀丽如画的“生态之美”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是最早传遍大陆的台湾民歌,使当时的人们对神秘的台湾宝岛、对阿里山产生美好的遐想。
位于台南、海拔2800多米的阿里山,不是台湾岛上最高的山,虽然没有大陆的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黄山之奇兀,但她依然秀丽如画。
2009年12月26日,记者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阿里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远望山峦起伏的阿里山脉,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美不胜收。走在一望无际的森林走廊中,你可以看到树龄3000多年的神木,巍然屹立,直插云天。64岁的向导游告诉记者,阿里山就是台湾林业发展的一部历史:从经济困难时期靠砍伐木材出口赚取外汇,到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保护森林,从旅游业开发到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切都见证了台湾林业发展的轨迹。
阿里山所产的红桧、扁柏等都是高档建筑木材,因为这里环境保护得好,流传千年的不朽传奇阿里山神木都有3000多年的高龄。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阿里山风景区管理部门制定了严格的措施,如山上不准许砍伐树木,限制建立宾馆;建立木栈道,防止游人踩踏等。
阿里山风景区管理处负责人方正光告诉记者,尽管去年阿里山地区受到“8·8”水灾的影响,但阿里山风光依然美丽,受灾严重的公路已经复建,游客可乘坐中巴上山游览,在山上住宿、观日出。
早听说阿里山上有小火车,可惜由于路基受损,小火车已经停运。随着阿里山公路通行中型巴士,去年曾遭受“8·8”水灾影响的奋起湖车站,游客逐渐多了起来,环绕山城的森林步道大半已经恢复旧貌,老街商店依旧生意兴旺,火车饼、铁蛋、爱玉冻等小吃吸引着许多人前来品尝。
贴近自然的“乡村之旅”
台湾民众利用自家房屋开办的小型家庭旅馆,台湾称之为“民宿”。近年来,随着赴台大陆游客的增多,观光旅馆住宿吃紧,台湾观光部门也允许大陆游客入住民宿。一方面降低大陆游客住房费用,一方面也可让大陆游客体验真正的台湾乡村风情。
台湾气候湿润,非常适宜种植茶叶,而甘醇清香的阿里山高山茶更是远近闻名。在阿里山林园制茶厂,我们品尝到了具有淡淡奶香味的金萱茶,“这是阿里山茶农不断研制改良茶叶品种的结果。”茶厂经营人郭春美笑盈盈地说:“我们制茶人都把茶叶视为珍宝,制茶时要监控每项制茶流程,其中的用心比照顾儿女还有过之。”靠多年口碑的积累,郭春美经营的林园制茶厂名气越来越大。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嘉义县竹崎乡中和村石棹民宿区,迎接我们的渊明居山庄庄主刘宁源介绍说:“我们这里种植茶叶、爱玉子、苦茶油、咖啡等农产品,许多人还开了民宿。游客来到我们这里,不仅可以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走时还可以买一些特色农产品。”
石棹的民宿不少,而且各具特色。民宿与大陆的“农家乐”类似。农民为何要办民宿?刘宁源说:“我们搞这些多种经营主要是降低市场风险,去年阿里山受灾,游客减少,但我们的茶叶和其他农产品收成不错,这样就弥补了我们的损失。”
2009年12月23日的傍晚,我们匆匆入住苗粟县“粟田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一阵公鸡打鸣和鸭子的“嘎嘎”叫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吵醒。
早晨起来,空气清新,围着粟田庄转了一圈,发现这里的景色很美。只见满院子绿色植物,各色花卉争奇斗艳。一个小池塘里养着几只鸭子,池塘边搭建了一个精致的木制小屋和阳台,客人可以在这里吃早餐、看杂志。
台湾民宿协会理事长、粟田庄庄主陈智夫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原来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很喜欢田园生活,退休后就在苗粟买了几亩地,经过多年的精心设计,才有今天粟田庄的模样。
“一般‘民宿业主’只能拥有15间房,可以不缴税。如果超过这个数量,就被称为‘旅馆’,缴税要高一些。目前台湾的民宿注册有3000家,没有注册的有7000家,整个民宿业发展很快。”陈智夫说:“把特色农业与民宿相结合,发展全民旅游业,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记者采访的几位来自大陆的旅游业人士认为,台湾在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方面,比较注重旅游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希望两岸旅游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发“主题游”与“深度游”,推动两岸游客互访,促进两岸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创意新颖的“文化之园”
这是一片位于台北市杭州北路的旧建筑,乍一看,像公园,绿草青青,空间宽阔;再看一排排整齐的灰楼,有点像厂房,黑色的造型石椅,又有点像艺术广场。其实,这就是台湾华山文化创意园区,味道很像北京的“798”。
走进华山文化创意园区,一排排灰色的旧厂房,仿佛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一段历史。
台湾文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合行政部副理梁若萍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台北酒厂,最初生产价格低廉的“太白酒”,当时生活还很贫困,因此这种酒大受欢迎,产量逐年增加。后来由于地价上涨以及生产所造成的水污染等问题,酒厂迁至台北县,在旧房基础上办起了华山创意文化园区,成为台湾艺术家展示作品、举办讲座,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场所。2009年园区举办的各种活动有上百场。
这里环境清幽,有高大的古树、抽象的雕塑、精致的咖啡屋、创意新颖的展览室。
走进一间题为“茶的生活设计大展”展室,只见屋内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有关“茶生活”的物品,一对“红双喜”的杯子和一个用竹简制作的茶叶桶,创意新颖,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一位与记者同行的游客,特意买下了一对“红双喜”的杯子,以作纪念。
华山文化创意园区在废旧厂房的改造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成为台北文化产业的集聚区,这不仅为繁华喧嚣的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氛围,也为赴台游客开辟了一个新的特色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