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海关总署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2008年底迅速制定出台了《海关总署关于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全国海关系统优化监管服务,帮助企业应对危机,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提升企业通关效率
对于资信良好的企业,出口货物又是低风险货物,在海关办理手续可能在1分钟内完成。如此便捷的通关,得益于半年前海关实施的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工作。
分类通关改革是海关在综合货物和企业等信息的基础上,由计算机快速审核低风险货物的报关单证;与之相反,高风险货物的报关单证则由海关实施重点审核,货物也将被重点查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2009年5月,海关总署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5个海关开展出口货物分类通关试点改革,随后进口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在黄埔等海关推行。
东方海外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长期在浦江海关报关的代理公司,关务主管撒佳俊对海关分类通关改革前后的变化深有体会,“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通关速度加快了,通关效率提高了。”他还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以前浦江海关关员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9点钟左右,我们公司的报关员们也要忙到那时候才下班,现在大家都能在正常时间下班了。”
浦江海关关长黄尧根说,“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前,出口业务现场关员人均日审单量超过800份,极端高峰时超过1200份。关员在审核单证时是逐票审核,为了保证当天单证当天放行,关员得经常加班。现在,我们通过风险管理对单证实施风险识别,并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代替大量简单的事务性人工操作,海关单证作业速度提升了1倍。”
上海海关副关长闻学祥告诉记者,“实施分类通关改革试点以来,上海海关在平均查验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查获率大幅提升了45%,平均通关速度提高30%以上,实现了企业与海关的‘双赢’。”
鼓励加工贸易内销
加工贸易占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海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加工贸易企业渡过难关。
海关率先提出政策建议,改变以往严格限制加工贸易内销的政策为鼓励加工贸易内销,并调整了加工贸易内销征税缓税利息率,同时进一步简化加工贸易内销手续,允许信誉良好的联网企业“多次内销、一次申报”,将鼓励加工贸易内销的政策落到实处。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三星电子电脑(苏州)有限公司因此获益匪浅,公司总经理黄海镇说,“2009年公司内销金额达15亿元。苏州工业园区海关还为我们简化手续,设立了专窗服务,为公司开拓市场赢得了商机。”
对于苏州冠捷科技有限公司来说,内销当月集中申报政策的出台让其大为受益。该公司进出口管理经理孙昌明说,“在市场环境变化迅速、产品流向不定的情况下,内销当月集中申报的措施让我们通过保税贸易方式在市场上取得突破,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
推动制造企业升级
2009年年初,全国出口加工区全面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和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将原来单一的保税加工,拓展至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研发、检测、维修、售后服务等,推动了出口加工区内制造企业的产业升级。
“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的拓展优化了区内企业的经营环境,既为企业的发展增加活力,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杭州开发区海关副关长叶津说。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工作开展以来,杭州开发区海关制定出《出口加工区功能拓展海关监管实施方案》,并引进了出口加工区信息管理系统,将区内企业的货物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为功能拓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位于江苏昆山出口加工区内的彩晶光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曾经受制于进口零部件不经过实质性加工无法出区的局限,企业很难为产品提供及时有效的售后服务。“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后,我们可以把零部件直接出口,在海外提供维修服务,只需要一到两天就可以完成了。”该公司关务副理李美云说。
在保税物流的强势带动下,昆山出口加工区企业产品的销售迅速提升。2009年,昆山出口加工区进出口维修料件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全年拓展保税物流业务实现162.28亿美元,同比增长99.3%;昆山出口加工区的进出口值也同比增长18.5%。
上图 1月25日,满洲里海关铁路站区查验关员在零下38摄氏度的户外认真查验进口原油罐车。
刘宏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