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气象经济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王志羚

面临挑战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古人眼里,天气变暖是大地回春、充满生机的象征。然而,今天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却变成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课题。

  科学观测显示,1850年—2005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升高,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增暖更为显著。在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年份都出现在1995年—2006年期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结论认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大气中这些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而引起气候变化。同时,气溶胶(微小颗粒物)和云也会影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会通过向大气中排放气溶胶而影响气溶胶和云的变化。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变化可以改变地球气候系统所接收到的入射太阳辐射量和外逸长波辐射量,这种对地球气候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就引起了气候变化。自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主要通过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是增暖的。

  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部门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供需、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沿海地带、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较为显著。例如,局部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洪灾损失日趋严重;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风暴潮、洪水、强降雨、干旱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气候变化还会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

  过去一百年间,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趋势基本一致。2008年,中国仍然是较暖的年份,全年平均气温9.6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第7个最暖年,也是连续第12年偏高。全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54.8毫米,为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年份。沿海海平面为近10年最高,比常年高出60毫米。预测数据显示,未来我国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气候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存都依赖于一个适宜的气候环境。当变暖不再意味着诗情画意,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抓住契机

  2008年12月,河北省保定市政府公布了到2010年和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这让保定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公布“减碳”目标的城市。以“减碳”目标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正使保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指出,气候变化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能源,加强生态建设……这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都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的一项迫切任务。同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尽管如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没有动摇。2009年11月我国政府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从1994年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针、政策和实施原则到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出台,从2005年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到2008年、2009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两度发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紧密结合起来,在致力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增量的同时,全面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开展交通专项行动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卓有成效的“减碳”行动。与此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大江大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加强灾害应急系统建设、加强气候系统观测、实施“种子”工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多项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

  下图:儿童创作的环保题材画作悬挂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的河边,供人们观看。

          新华社记者 武 巍摄

  

共同参与

  2009年12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了“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2.0版”。新数据集将继续应用于国内多个部门和单位的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和林业的影响评估工作。

  气候科技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在气候系统观测网的建设、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平台的建立、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能力的提高、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实力的加强,以及科普宣传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在气候系统综合观测能力建设,气候模式研发、基础数据库建设、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研究以及气候资源评估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7年6月,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委联合编写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出台,用以统筹协调和指导我国2007年—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工作,为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

  截至2007年底,“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2006—2010年)已安排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科技经费逾70亿元人民币。我国正逐步加强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支持。

  在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投入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自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以来,我国参与了IPCC历次全会和主席团会议。迄今,我国共有100多位科学家参加了IPCC评估报告和特别报告的编写和评审。

  在我国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从建筑到交通,相关设计充分融入了“低碳”理念,大量采用了环保技术。这些重大国际性活动中的“绿色”举措,既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关注气候、关注环境的决心和能力,也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深入传播到了全社会,公众保护气候的意识大大提高。

  2008年10月,国际环保机构“气候组织”和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8%的消费者表示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愿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行动。近年来,对于应对环境问题,我国公众显示出了积极态度。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购买节能产品、使用环保洗涤剂、回收废旧电池以及生活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已融入不少公众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对气候变化关注程度的不断加深,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也日渐活跃。

  行业内的应对行动也在进行。2005年起,商务部等六部委在全国旅馆业开展了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并于2007年制定了绿色饭店国家标准。国家林业局从1998年起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大大提高了我国森林的碳汇潜力。能源行业瞄准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抽采利用煤层气既能为我国补充清洁能源,又能减少采煤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2007年9月,广东省发改委正式启动了《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08年,广东省启动了中英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合作项目广东试点工作。

  在“彩虹气象站”,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分析了流经学校附近的一条长河对学校气象站气温的影响,了解了河流影响使学校平均气温低于北京市平均气温的原因。

  从国家科技创新的不懈努力,到孩子们的课外实践,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工程汇聚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竹外桃花、春江水暖,这幅生机盎然的图景不应只在诗中,更不该只在人们的想象中。在严峻的挑战中,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契机。我们的努力,将使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步伐走得更加稳健而长久。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