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析:转变发展方式机不可失

  不论是短期内渡过难关,还是经济回升后进入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都必须从中长期视野,高度重视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1.我国仍具备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潜力。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能否真正认识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紧迫性,在这方面能有实质性的推进,把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下半场”、“后半程”这篇文章做好。

  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均收入由不到200美元增长到3000美元(按现价计算),城市化率由18%增长到46%。根据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到工业化阶段基本结束时,人均收入要大体达到1200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8%的城市化率相比,我国仍有30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可以这样说,我国已经大体上走过了工业化、城市化的“上半场”或“前半程”。越往后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越大。我国地域辽阔,拥有13亿人口,内部不平衡经常被看成是缺点,但不同地区快速增长期的错位,或许可以使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的时间更长一些。

  从危机后的国际经济格局看,我国处在一个独特的、相对有利的位置。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事情可做,有较大的可增长空间,主要是上面说到的工业化阶段上万美元的人均收入、30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等差距。另一方面,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可以做事情,而且可以把事情做好,主要原因是我国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体系。可以预期,在危机后的国际经济格局中,我国出口产品占全球贸易的份额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特别是新增量中的贡献可以进一步增加;在国际经济秩序调整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中,我国可以发挥更多建设性的作用。总的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机遇。

  同样需要清醒认识到,发展潜力并不等于现实的发展动力,更不等同于实现了的发展业绩。国际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启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固然不易,持续发展更具挑战性。启动工业化、现代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是两个有联系但也明显不同的问题。能够启动的国家和地区较多,能够持续推进的就要少一些。尤其是当工业化、现代化进行了一段时间,需要某种类型的转型或升级时,很容易面临大的矛盾、问题或危机。有些国家却未能过好这一关,使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延缓、停顿甚至倒退。从表象上看,这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受阻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最根本的还是与所选择的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有关。其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增长已经跨越最初的启动阶段、传统竞争优势开始减弱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及相应的体制未能及时作出调整,新的竞争优势迟迟未能形成,导致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进程受阻。二是由于经济和社会政策未能随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格局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导致现代化进程受挫。

  国际经验提供的启示是,工业化、现代化启动阶段的内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已有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这时必须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要素组合,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过好这一关,才能完成余下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进入发达经济阶段。要放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观察、思考和理解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能否真正认识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紧迫性,在这方面能有实质性的推进,把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下半场”、“后半程”这篇文章做好。

  2.近年来,要素成本上升、全球性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挑战,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更为迫切。

  对现有发展方式存在问题的讨论分析很多,不少方面已有共识。主要是经济的内部外部关系不平衡,储蓄消费结构不合理,技术进步作用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等。

  在以上发展方式内在问题和矛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近年来两个重要变化使这些问题和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一是要素成本的上升。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可转移劳动力的减少等,人工成本逐步提高;国内土地、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价格上升;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攀升,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长期依赖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开始减弱,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的紧迫性明显加大。

  二是全球性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挑战。与传统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局部性特点不同,温室气体减排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其实质是同一单位的GDP要对应更少的碳排放,或者说要用同样数量的碳排放生产出更多的GDP。重视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将使生产过程与过去相比增加一层成本约束,付出更多的代价。这对正处在或尚未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将产生更大的冲击和影响。应对这一挑战,一方面,在国际上,应努力寻求并建立基于历史全过程(过去、现在和可预期的未来)的公平合理的全球性温室气体减排解决方案,强调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为基础,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其历史责任,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应有的发展权利和空间;另一方面,在国内,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减排不仅是或者说主要不是为了回应国际压力,而是我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起能够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的新机制,并将挑战转化为加快创新、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机遇。

  把以上分析梳理一下,可以概括出现有发展方式存在的两个主要矛盾:一是资源和生产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与大量有效内需未能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二是创新需求和压力日益增大与创新资源和机遇利用不足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和环境约束信号不正确、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等。  (未完待续)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