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雪域高原编织经纬
———记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王明孝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魏 春 黄宝峰 马贺兵
图为王明孝在实地测绘。 马贺兵摄

  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王明孝从事高原测绘22年中,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高山200多座,跋涉河流千余条,行程240多万公里。在不断跨越地理高度的同时,也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荣获包括3个一等奖在内的18项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成果填补我国测绘领域空白,两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008年12月荣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今年9月,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一)

  作为从事野外测绘的科技工作者,尽管王明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远离城市的荒漠高原度过,但他求知的目光却始终盯着国内外学术前沿,关注着世界最先进的测绘科研成果。

  5年前,某西方发达国家测绘人员在数字化铁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报道,吸引了王明孝的目光,因为他坚信,中国一定会修建自己的数字化铁路。

  王明孝告诉记者,数字化铁路的核心,是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而当我国要把青藏铁路建成第一条数字化铁路的消息发布后,少数几个掌握数字化铁路先进测绘技术的外国测绘机构漫天要价。王明孝知道,高原测绘战士在西部大开发中建功的机会来了!面对有些同志的担心,他向上级党委表示,中国第一条数字化铁路的测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完成!“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技术援建,是测绘兵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明孝带着测绘信息中心全体官兵的请战书和计划方案,到铁道部和总参谋部请缨,最终凭实力争得了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1142公里GPS测绘任务。

(二)

  2005年春节前夕,王明孝率领测绘分队奔向青藏高原。尽管做了充分准备,但高原GPS测绘作业的艰辛,仍然超过了王明孝的想象。

  比如,按照国际标准,动态测量绝对误差必须小于1米,而当时国内的动态绝对误差是18米。王明孝把冰封雪裹的高原“无人区”当成实验室,开始了中国测绘史和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第一条高原数字化铁路的测绘科研攻关。

  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繁重的野外测量、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的高原反应、海量的数字运算,给王明孝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压力。每当从晕倒中醒来,王明孝总是默默告诫自己:“这条铁路是西藏各族群众的祈盼,就是豁出性命,也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经过40多万个野外采集数据的反复试验,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被相继攻克。

  5个月时间里,王明孝带领技术人员先后攻克50多个技术难题,创新12种作业方法,研制开发了10多套应用软件,测定高精度的三维坐标数据51.8万组,信号机位置、道岔点、变坡点等各种关键点数据11万组,比原计划提前3个多月完成测绘任务,为国家节约经费4亿元。

  经权威部门检测,所有数据均准确无误,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动态条件下绝对误差达到0.3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由王明孝主持研制的《青藏铁路ITCS系统动态GPS精确定位技术应用研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测绘史上的多项空白。

(三)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在完成中国西部冰川区研究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地理数据采集,请求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支援,王明孝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

  他组织精干力量,携带精良仪器,随冰川科研工作者们一起上高山、下冰河、啃嚼压缩干粮、露宿荒原大漠。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圆满完成遥感影像综合处理技术在中国冰川资源及变化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完成了1000多幅数据图的测绘工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气候研究、应对环境变化和预防地质灾害等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可靠资料。所得测量数据,受到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近年来,王明孝带领技术人员先后完成了3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测绘任务,为60多个市县测绘完成各种比例尺的工程图、绿化图、城市规划图等1000多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