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荔波:
申遗成功引客来 旅游产业上台阶
本报记者 牛 瑾 王新伟
  2007年6月,贵州省荔波县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成功。   随着对荔波喀斯特地貌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研究和保护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民族文化不断挖掘,荔波原始的自然景观得到了有效保护。图为小七孔景区中的水上森林。 本报记者 牛瑾摄

  见到贵州省荔波县县长陈稠彪的时候,他正在为年底进京做着准备:“是去北京领取‘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牌子,对荔波来讲,这可是块‘金’字招牌。”自2007年6月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代表申遗成功以来,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荔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申遗对我们来说是责任,绝不是在‘拼政绩’,申遗绝不可能是靠人工打造出来的。每一个申遗地的基础不同,战略也不同,荔波要从实际出发,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且是一条成功的路。”陈稠彪说。

巧算账

借助“申遗”做响品牌

  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人口占92%的地区、贫困县域,这样的定位引来了对荔波发展一连串的“考问”。

  荔波有没有负债?荔波有负债,但负债不是因为申遗造成的。陈稠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任何一个著名的旅游区,尤其是在世界遗产地,每天要接纳1万人以上。如果没有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游客就只能风餐露宿。我们要使荔波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跨越式投入,什么是跨越式投入?资本集中就是跨越式投入的重要方式。否则,就会延误发展时机,贫困地区有可能会永远贫困。”

  据了解,贵州省领导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十分关心,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副省长蒙启良赴荔波主持专题会议,督促落实工作。在申遗过程中,根据世界自然遗产章程要求和专家意见,荔波对申报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消除了区域内的人工影响痕迹,确保生态的完整性和自然性:

  ————拆除了全部有碍建筑,包括4座梯级水电站、3家宾馆饭店、部分民房、职工住宿楼等,代之以植被恢复及绿化;

  ————区域内的通信、输电线路“地埋”工程全部完成,土地退耕兑现补偿、采石场关闭,绿化、环境监测等已全部完成;

  ———保护区的标识标牌制作安装,世界保护联盟的帮扶内容展示,村寨环境整治,生态监测站等已全部完成;

  ———交通建设项目、展示园区建设项目、移民搬迁项目等已全部完成。

  “一系列的综合整治确实让政府的担子更重了,但是,其中所涉及的很大一部分是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工程项目,即使没有‘申遗’的前提,这些功课也是要做的,因为这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陈稠彪说。

  “申遗”有没有必要?“申遗”很有必要,荔波是一个边远、偏僻、贫困的小县,没有铁路,只有两条省道,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在全省都算落后的。抓住“申遗”机遇,荔波加大融资,对景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对县城扩容改造,使城市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景区保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借助“申遗”这张名片,为挖掘发展潜力、增加财税、改善民生做好了铺垫。也正是抓住了“申遗”的历史性机遇才增强了投资商的信心,荔波的接待能力大大增强,日旅游接待量由5年前的不足3000人增加到现在近10000人。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都加大了对荔波的支持力度。

  荔波的发展载体在哪里?旅游产业!荔波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资源并不代表一定能做好产业。做强做大旅游业,荔波应该有几个必备的要素,那就是要有说头、看头、玩头。

  所谓说头,就是品牌,荔波最大的品牌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在“申遗”之前,荔波发展旅游已有20年之久。没有“说头”,就很难彰显自己,效果就不会理想。要维持这个“说头”,要利用这个“说头”就要开发。“申遗”成功后,荔波旅游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文化等因旅游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说明品牌发挥了很大的效应。

  只有把品牌树起来,有了资金,荔波才能谈开发与保护,在开发中有了收益,才能实施更好的保护。

  为此,在申遗成功之后,贵州省省长林树森在省长办公会上明确了要把荔波建设成为“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和贵州省南部重要城市,引导荔波走出一条“保护生态资源、壮大旅游产业、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路子。

重保护

整体推进遗产地开发

  据记者了解,荔波能够申遗成功,关键在于它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条标准:地球演变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生态和生物演化过程的杰出范例与生物多样性。而这一切,又全赖于各级政府多年来做了最严格的保护;同时,荔波人烟的稀少也在客观上减缓了对大自然的破坏。

  如今,随着荔波知名度的提高,这里正变成一片人们向往的热土,很快就给荔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数据显示,2008年,荔波接待游客突破204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712万元。而在200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只是55万人次和557.8万元。

  204万对比55万,三年之内,涌入荔波地区的游客就增长了271.27%,这会不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影响呢?荔波县县长陈稠彪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们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冲着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置于国际社会框架之下,使这份人类共同的财富受到更广泛关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荔波世界遗产地的自然美、科学美、人文美。我们懂得‘申遗’成功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过度开发就会破坏遗产。我们不做历史的罪人,遗产保护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底线。”

  荔波县在研究如何让保护和开发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赢课题的同时,在遗产地的开发和保护上,采取先做规划、基础设施和环境,先制定好保护措施,再进行开发的指导思想。为此,荔波县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荔波打造成为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的目标,积极争取和整合资金推进城镇系列规划编制。在省州的支持帮助下,先后投入1100万元实施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时来坝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县城风貌规划和城区主要街道街景整治规划》及驾欧、朝阳综合服务区总规等17个规划编制,重点旅游服务节点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为城市资源的配置、整合、开发奠定了基础。

  荔波县又提出了保护的“七禁令”,即严禁在自然遗产区域内采伐林木,保护自然生态;严禁在自然遗产区域内开矿采石,加强水土保持;严禁在自然遗产区域内野外用火,严防森林火灾;严禁在自然遗产区域内乱倒乱扔垃圾,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严禁在自然遗产区域内狩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严禁进入相关洞穴探险,保持原始景观;未经允许严禁游客游览未开放区域,加强景观保护。

  随着对荔波喀斯特地貌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研究和保护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民族文化不断挖掘,荔波原始的自然景观得到了有效保护。

  其实,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荔波在面临保护新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据悉,荔波将积极争取和利用中央扩大内需的大量项目资金,加强遗产地保护和打造立体交通,构筑“内优外快”的交通网络建设。机场是聚集产业、发展临港产业的重要平台,今后荔波县结合旅游发展,加强与机场公司互动合作,面向重点客源市场,积极配合开拓新航线,争取将荔波机场培育成为国内旅游热线机场。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段开工建设以后,黔南交通首先要重点考虑连接荔波高速公路的问题。目前,省政府已初步确定高速公路走向经三都与厦蓉高速公路在荔波接口,这个走向既可与贵广快速铁路有效整合,有利于荔波开拓华南游客市场,同时还可使荔波快速融入全省路网结构和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的大势。荔波县委书记闵路明说:“荔波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坚持‘保护生态、调整结构、繁荣城镇、富裕人民’的战略之路,就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破难题

提升百姓生活水平

  在莽莽苍苍的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中,天然生长着20000多亩野生梅,冬末春初之际凌寒开放,二十里内暗香浮动,让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找到梦境的家园。

  眼下的梅树还远未到盛放的季节,可依靠万亩梅园办起农家乐的杨玉云已经开始为2月份的旅游旺季做着准备。“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申遗的事情,都很支持,政府还给村子里修了路,鼓励办起了‘农家乐’。现在,我一家的年收入能有4万元左右呢,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2月份和10月份的时候,从广东、深圳、重庆等地来的游客能把我们村上的农家乐挤得满满的。对了,旅游公司还把许多外国朋友带到梅园来呢,我虽然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可是看他们的表情,我就知道他们在这里玩得开心、吃得也开心。”杨玉云笑着说。

  据介绍,“申遗”成功后,荔波旅游从业人员从1500人跃升到近6000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乡商贸繁荣活跃;酒店宾馆及农家宾馆、农家饭店蓬勃兴起,星级宾馆从2005年的16家增加到2008年的32家,农家接待从2005年的不足30家增加到2008年底的118家,日接待能力从2005年的4500人增加到2008年底的10000人。小七孔景区移民、王蒙片区50%农民都在从事旅游服务;在茂兰保护区的尧古村,由荔波茂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牵头,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了“荔波茂兰尧古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开展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手工艺展示及手工艺品销售、旅游食宿接待等旅游产品经营活动。

  同时,为让保护区村民摆脱贫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荔波立足境内丰富的竹资源和众多民间竹编艺人实际,精挑细选了20名村民到四川省川南农村社区参加竹艺竹编培训。记者日前在茂兰国家级保护区竹编工艺加工场看到,细如发丝、柔软如麻的竹篾在村民们的手中跳跃舞动,游客们也能带回颇具“荔波”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了。

  自2008年8月以来,荔波县先后举办三次竹编加工培训班,培训返乡农民工或有一定基础的村民,让他们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据悉,按照保护性综合利用的基本思路,荔波县还将保护区内的部分村庄进行改造,在村庄原址上改扩建文化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

  如此,当地居民将变“种庄稼”为“种文化、种旅游、种商贸”增加收益。“申遗”成功,让遗产地农民尝到了甜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