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故事
绿色胶园富农家
本报记者 陈发卿

  12月的早晨,南国的乡下寒意渐浓。

  清晨4点刚过,儋州市石屋村的胶农们就陆续带上割胶工具,头顶闪亮的电瓶灯,迎着雾霭走进胶林,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石屋村共种橡胶6000多亩,近20万株,今年开割5000亩左右,16万多株。连续三年来这里的胶园年产干胶均达700吨以上,产值1000多万元。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超过5600元。橡胶树是石屋村农民的“摇钱树”,橡胶园是他们的“绿色银行”。

  农民彭定勇家有400多株橡胶树,开割200多株,在村里只算是个小户人家。他告诉记者:“按现在的价格,今年下来,至少能挣个2万元吧。”与其他村民一样,依靠种植橡胶树致富,2007年他家花20多万元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小楼。彭定勇是石屋有利橡胶购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自豪地说:“我们的橡胶购销专业合作社还是‘全国首家’呐!”

  2006年12月10日,由儋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联合举办的石屋农村社区大学揭牌成立,首期农民培训班开班。

  利用农闲时间参加社区大学举办的几期培训班后,彭定勇在课堂上第一次听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鲜词儿,并在社区大学老师的安排下,上了一趟北京,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了相关内容的学习班。

  从北京回来后,彭定勇挨家挨户进行发动,并在社区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起草了合作社的章程。2007年5月,有51名成员,股金10多万元的石屋有利橡胶购销专业合作社宣布成立,同年8月在儋州市工商部门完成登记注册。

  从此,石屋村的胶农们便有了自己的销售好管家,而彭定勇也多了一份担当。

  2007年,合作社销售干胶500多吨,盈利8万多元。乡亲们看到了希望,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2008年,合作社社员最多时有188名,股金达95万元。目前社员有163名,股金有70多万元。 

  “如何加强生产技术培训,提高橡胶单株产量,并尽可能在销售环节赢取更大的利润,这是我们专业合作社的责任和义务。”彭定勇说:“成立专业合作社就是要致力于帮助大家在发展生产的前提下,把‘小农户’变成‘大农户’,抱团闯市场。今年的橡胶市场虽然阴晴突变,但我们合作社肯定有分红。”

  彭定勇还告诉记者,海南省农业厅已经批给合作社10万元的培训费,年底橡胶停割后,就可举办各类橡胶种植管理和割胶培训班;橡胶销售方面也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抓紧与海胶集团洽谈……

  “我们要让石屋村农民在‘绿色银行’里的‘存款’越来越增值。”彭定勇笑着说。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