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写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和谐篇章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又好又快发展纪实(下)本报记者 贺浪莎 孟宪江 罗 霄

  早到的冬雪使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提前展现“银色草原”的清新与美丽。同样早到的还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好消息:依照今年1月至10月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预计呼伦贝尔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超800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收入将达110亿元,同比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17%。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在向记者介绍这一情况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呼伦贝尔市近几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

  美丽的呼伦贝尔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21%,林地面积占53.42%;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到内蒙古的75%、全国的9.5%。

  这里资源富集,所在的海拉尔盆地、得尔布干成矿带等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仅煤炭的探明储量就有上千亿吨,石油的预测储量也有10亿吨,此外还有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等。

  在这样一个资源环境得天独厚、生态战略地位重要的地方,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十分苛刻。一方面,为了蓄养草原保护森林与水源,呼伦贝尔坚决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实实在在地将对环境资源的索求控制住、减下来;另一方面,为了承担起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接续基地及打造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任,呼伦贝尔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人们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有“退”有“进”的道路。具体来说,退有“四退”,退耕、退牧、退伐和退小(指落后小企业、小项目等);进也有“四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新型农牧林区建设、推进新型边境区域合作和推进新型服务业发展。

  按照这样的思路,2005年以来,呼伦贝尔完成退耕305.8万亩,其中300万亩是在没有依靠任何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完成的;完成退牧还草1830万亩,牧区牲畜数量减少13%,依靠“圈养”的农区牲畜头数上升到占总量的64%;森林采伐量从国家“天保工程”实施前的每年500万至600万立方米降为目前的225万立方米,目前森林生长量每年大于1000万立方米;共关停458个小煤矿、8家小火电厂、3户小水泥厂和1户小钢铁厂等……

  在此基础上,呼伦贝尔又以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新型特色产业为抓手实施“进”字战略,尤其是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结合点。今年前三季度,呼伦贝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34.4亿元,增长达到20%。呼伦贝尔正在朝着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能源、化工、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进出口产品加工和旅游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方向前进。

  2008年,呼伦贝尔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2.7亿元,是2004年的2.5倍;财政总收入完成100.12亿元,是2004年的3.6倍。美丽和发展开始在这里实现共赢。

(二)

  呼伦贝尔迈上“有退有进”的双赢之路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副书记崔志博的感触是,“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克服许多现实困难。”他就亲身经历了呼伦贝尔林业发展从“林老大”到新林区的并不轻松的转型。

  林业曾是呼伦贝尔的主导产业,为呼伦贝尔赢得过经济总量居全自治区第一的昔日辉煌。但随着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和现实要求日渐增强,尤其是随着1998年国家“天保工程”实施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按照国家的部署和要求,逐年加大禁伐天然林面积并大幅减少商品木材产量,在近几年来采伐量更是降了一半多。林业收入减掉了一半多,但林区富余劳动力尚未完成转移,原有林管系统尚未完成企业转制,林区接续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崔志博和他的同事们一度承受了巨大压力。

  在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呼伦贝尔市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顶住压力,着手二次创业并最终实现转型。他们紧紧抓住国家“创建大兴安岭有色金属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在大兴安岭等重要矿区统一部署地质找矿工作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从“采伐林业为主”向“发展重点矿业”的产业转型战略,专门成立了矿业公司,并初步实现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为了保护环境而“退”,“逼”出了发展之“进”。截至2008年12月底,转制后形成的内蒙古森工集团公司累计对200家企业实施了改制,还对集团公司和各森工公司两级机构进行改革,精简机构、全面提效。

  几年坚持下来,呼伦贝尔的进退大文章越做越顺手了:虽然退耕了,由于花大力气全面推广使用了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适用技术,呼伦贝尔今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56.5亿公斤,增产粮食11.2亿公斤,已连续三年实现丰收;虽然退牧了,由于科学养畜、建设养畜,牧区形成了少养、精养的生产模式,农区形成“圈养”模式,使得在草原自然载畜量下降的同时,牲畜总头数增长了7.2%,农牧民收入双获增长;虽然退小了,由于发挥了后发优势,这里集约式、规模化的新兴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成果之丰令人关注……

  曹征海给我们算了一笔可观的经济账:“几年来呼伦贝尔实行‘四退’政策减少了生产总值27亿元,但通过再造发展优势,又增加了生产总值404亿元。”

  再次来到呼伦贝尔,人们会惊喜地发现,在丰水期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蓄水量逐年减少的呼伦湖开始涨水了,许多曾因持续干旱而断流甚至消失的季节性河流又开始欢快地流淌;在盛夏的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区内,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迷人风光;在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沙地、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边缘等地,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景象,一片片网状草格牢牢“抓”住地面,一排排杨柴、樟子松迎风伫立……

  在采访中,记者也有了一个很深的感受:退耕不减产,退牧没减收,退伐带转型,退小促升级,呼伦贝尔市以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实践积累了将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宝贵经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