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生态建设 加快产业升级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又好又快发展纪实(上) 本报记者 贺浪莎 孟宪江 罗 霄
  图为位于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的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露天矿千万吨地面快速装车系统。   (资料图片)

  初冬的巴尔虎草原像一张淡琥珀色的绒毡子,在清冷纯净的蓝天下更显得空旷无边。这个季节的打草场已经过了热闹的收割季节,放牧草场也没什么牲口,极目望去,惟见一座座巨大的高压电输送铁塔排队伫立,牵引着数根粗大电缆缓缓伸向远方。“那是呼伦贝尔电网从海拉尔区拉往满洲里市去的供电线路。”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的巴图毕力格告诉记者。

  就在此前不到一个月,呼伦贝尔电网实现了与国家电网东北主网的联网运行,结束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更早几个月前,呼伦贝尔电网被整体划归国家电网公司,按规划,未来几年该电网建设还将得到200多亿元的投资……以此为契机,不仅呼伦贝尔电网建设和电力外送能力将发生质的提升,而且由此这里的优势资源可以就地向优势产业转化、转变。

  顺利融入大电网,只是呼伦贝尔以生态发展的高门槛为基本原则,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例证之一,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正在这片神奇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之间得到和谐统一。

保护与发展并重

  今年从春天到初夏的3个多月时间里,从东起海拉尔东山台地,西至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北起301国道,南至海阿公路及伊敏河两岸和达赉湖周边的广大区域里,呼伦贝尔拉开了百万亩沙区综合治理工程的大幕。

  为了今年的治沙工程,呼伦贝尔自筹资金1.57亿元,共种植樟子松大苗59万株,播种固沙灌草种子30多万公斤等,顺利完成了治沙目标。他们计划到2013年用5年时间治理500万亩沙地,要遏制住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彻底消除沙化危害。“如果没有工业经济发展的积累,我们也不可能自己拿得出这么多钱来治理沙地、保护草原。”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说。

  林业曾是呼伦贝尔产业经济的龙头。但在林区实施退伐、封山育林后,既没了“林老大”作支撑,又捧着资源的“金饭碗”不能轻举妄动,呼伦贝尔的产业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一度因没着落而有了踏空的感觉。

  由于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没有跟上,要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只好仍然发展农牧业,因此向土地、山林和草原索求更多,更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同时,由于没有发展起产业经济,尤其是没有工业经济为依托,地方财政也没有能力去主动恢复和保护环境,结果反而加重了国家的负担,更不利于生态保护和发展。

  这里的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只发展不保护当然不行,但是只保护不发展也不行,同样保护不住这片绿色净土,保护与发展必须结合统一起来,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只有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的目标。

择商选资收获丰

  统一了思想认识,呼伦贝尔人开始积极思考和寻找,这里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呢?

  2005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旗向市里汇报:他们终于谈成了一个投资2亿元、年产13万吨尿素、8万吨合成氨的化肥项目。那时候投资2亿元的项目在全市都算“大项目”,但市领导向旗里的同志分析说,“年产13万吨尿素、8万吨合成氨,不还是‘小化肥’么?在环保上肯定很难达标,这种项目咱不能上”。最后,该旗支付了违约金,退掉了这个项目。

  高起点、严要求的“择商选资”,可以说是像呼伦贝尔这样生态保护要求高的地区必须做出的选择。

  走了小化肥,来了大化肥。3年后,金新化工一期投资40亿元、年产50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的煤化工项目成功落户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

  同一年,国家重点煤电一体化基地建设项目在经过4年艰苦前期工作后,也终于落户呼伦贝尔。该基地建设的启动项目就是由华能伊敏三期、鲁能五牧场和国华宝日希勒等共同形成的360万千瓦坑口电站群外送电源项目,总投资达163.99亿元。

  项目规模越大层级越高,从洽谈、可行性研究到最终落地的过程就会越漫长、越艰辛,但呼伦贝尔对择商选资的坚持终将获得丰厚回报。今年前三季度,呼伦贝尔在煤炭开发方面已完成投资38.5亿元,全年将新增产能1800万吨;在电力工业方面完成投资60亿元;在煤化工方面完成投资30.5亿元。

  目前,这里不仅引来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神华、华能、大唐、鲁能、华润等50余家国内知名大型企业也先后入驻呼伦贝尔,初步构建起了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大煤电、大化工、大冶金等现代工业产业框架。

  扎赉诺尔、大雁、伊敏和宝日希勒,是呼伦贝尔在历史上就已开发的四大煤矿,但直到今天,呼伦贝尔的采煤区还是集中在这四个区域,并没有“遍地开花”。这是因为呼伦贝尔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进一步提出要用1%的开发点、释放99%的森林草原的压力,并坚持了点状布局、集中发展、深度开发、循环利用的原则。

点面结合总相宜

  “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这1%与99%辩证法的妙处,在我们的工业园里能找到最好佐证。”陈巴尔虎旗委书记李才告诉记者。陈巴尔虎旗牧民的户均草场面积达1万亩,近年来他们规划出了3000亩的工业园区,就在这不到牧民户均草场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神华、云天化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进驻,在建项目投资总额达98亿元,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54亿元,财政收入有望达7.4亿元,能占到目前全旗财政总收入的80%左右。经济实力增强后,陈巴尔虎旗今年承担起了48.1万亩的沙地综合治理任务,是他们历年治沙工程任务量总和的4倍多。

  2009年呼伦贝尔投入了3亿元政府引导性资金,通过融资和市场化运作放大到15亿元的效用,用于建设、提升、改造各级各类园区和基地。

  除了生产力布局外,呼伦贝尔在人口布局上也展开了科学调整,把散居在环境脆弱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的人口向产业园区、基地、城镇转移集中,对人口迁出区采取封禁措施,设立“生态无人区”。

  新巴尔虎右旗杭乌拉苏木的牧民海庄一家子,就是前两年旗里迁入城镇的828户牧民家庭之一。把家从草原搬到旗委、旗政府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后,海庄还拿出积蓄买了一处门面房做起了买卖,日子越过越红火。新巴尔虎右旗提出了用5年时间把全旗80%的牧民集中到阿拉坦额莫勒镇,这样一是可以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二是可以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三是可以做大做强阿镇经济。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这就是美丽富饶、魅力无穷的呼伦贝尔的真实写照;而且那巴尔虎草原上高远天空、静谧草原映衬着钢筋铁骨的和谐画面,已成为呼伦贝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图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