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摄影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9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新成果
湖北咸宁: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和谐家园
魏劲松
  左图 咸宁市奕东电子有限公司,工人在进行生产。经济要发展,少不了要上项目,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怎样保证生态环境良性持恒。咸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认真实施“绿色招商”,引进的是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关联协作强、拉动作用大、环境污染小的项目。
  开窗是花园,出门是公园,咸宁用绿色打扮城市。目前,全市市区拥有绿地面积439公顷,绿化覆盖率35%,人均拥有绿地面积9.8平方米。
  咸宁市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居民们在练习太极扇。咸宁素有“楠竹之乡”的美誉,竹在城中,人在竹中,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60天以上。
  咸宁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和内容,目前咸宁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咸宁市天化麻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短麻纺生产线。咸宁是“苎麻之乡”,年产原麻近3万吨,已形成集种植、织布、印染、服装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咸宁市万豪温泉谷。近年来,咸宁市围绕当地丰富的温泉资源大做文章,投入200亿元打造温泉旅游新城,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位于咸宁市九宫山风景区海拔1560米的风力发电场,是我国中部地区首个风力发电场,也是湖北省新能源示范项目。核电、风能等一批新能源产业在咸宁迅速崛起。

  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的咸宁市,山色葱茏,绿波潋滟,是闻名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和温泉之乡。近年来,该市立足生态、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兴市”战略,乘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发的东风,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咸宁的优势在山,希望在山,潜力在山,青山绿水是咸宁最大的财富。咸宁市委、市政府决心把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好,提出“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战略决策,举全市之力向荒山进军。过去的残次林正被竹林、果树、泡桐、花卉取代,一个个绿色生态家园正在兴起;林业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全市覆盖率达54.2%的绿色山林已成为咸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为农业大市,咸宁市以楠竹、茶叶、苎麻、花草苗木、蔬菜、水果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65个,示范面积达120万亩,新增一大批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去年,全市食品安全认证面积达150万亩。

  跨越发展还得靠项目支撑。咸宁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施“绿色招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着力引进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关联协作强、拉动作用大、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一律拒绝。红牛饮料、今麦郎食品、人福科技等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相继在咸宁市落户安家,森工、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一批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企业,实施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工程,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该市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全市38家重点能耗企业,普遍采取了技术创新、挖掘潜力、厉行节约等措施。去年,全市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等措施,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大幅下降。各县市区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也加紧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全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60%以上。

  咸宁市8年投入资金近40亿元,实施“绿色生态宜居工程”,用绿色打扮城市,使“山、水、绿、城”格局跃然而出。目前,该市市区拥有绿地面积439公顷,绿化覆盖率35%,人均拥有绿地面积9.8平方米。

采访感言

美在环境 优在生态

  近年来,咸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一系列硬性指标纷纷出台,咸宁工业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整治、优美乡镇创建、循环经济发展等生态工程一一推进。

  要项目不要污染,要速度不要粗放,从建设桂花走廊到实施“绿色咸宁”行动,从构建生态走廊到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从环保优先到培育生态经济,咸宁从传统农业形态向现代工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抓得紧而又紧。

  咸宁美,美在环境;咸宁优,优在生态。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在区位、资源对经济的决定作用开始减弱的时候,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咸宁的后发优势更显突出,为咸宁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