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9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重建合力 兴富民产业 绘发展新图
成都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钟华林

  持续近一个月的《巨变———“成都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系列摄影报道》于11月30日刊发完毕。这是本报近年来推出的大型摄影系列报道之一。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一幅幅新农村美景,直观生动地展示了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灾后重建带来的历史性巨变。

  重建中,成都市通过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市场体制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提出“力争把灾区建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和试验区建设的示范”。

尊重群众意愿,科学重建规划先行

  从遍地瓦砾的废墟到入住漂亮的新房,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社区的受灾群众仅用了7个多月。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成都全市67万户、近200万人住房不同程度受损,重建和维修加固量多达7800万平方米。如何让全市农村灾毁住房群众尽快从过渡安置房搬进永久性住房?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为成都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在重建中的主体作用,成都市在重建中集聚起了强大的重建合力。

  2008年8月16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到彭州市鹿坪村调研灾后重建。在听取群众意见并审视该村重建规划图后,提出了全面指导农村重建规划和作为新农村建设统一标准的“四性”原则,即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周边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   

重新规划的“鹿鸣荷畔”新村,充分体现出“四性”,获得村民全票通过。

  把规划交给群众。在农村住房重建初步规划方案出台后,成都市采取村组公示、群众评议的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规定须经一定数量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同意后才能实施。

  有了科学规划,受灾群众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今年9月,大邑县100%的重建农房具备了入住条件,在四川省重灾区中率先完成农房重建;重灾区崇州市,全面完成城镇和农村住房重建;11月上旬,重灾区都江堰市农房重建完成90%以上。

  截至今年11月20日,成都91.3%以上的受灾农户搬进了新居。12月30日前,成都农村受灾群众住房将全部完成重建。

  统筹城乡要素资源,破解资金难题

  两个多月时间,记者三次走进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每次都感受到新变化:一户又一户村民搬进了新家,村里的农家乐升级为乡村酒店……茶坪村委会主任刘明福说,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使我们的重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地震后一个多月,成都市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提出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住房重建,有效破解农民住房重建面临的资金缺口难题,帮助受灾群众实现家园提升型重建。

  不仅如此,成都市还运用国家相关政策,既有效推进了农村住房连片重建,还节约了大量土地。据测算,成都灾后重建可节约集体建设用地并新增耕地1.5万余亩,可筹集重建资金23亿元。都江堰市向峨乡依据国家政策筹措建设资金6亿多元,统一规划建设可安置1.2万多人的16个集中安置点,村民住进了人均35平方米的新房。

  此外,受灾县(市)还相继成立了相关担保公司,帮助农民解决重建资金难题。目前,成都已为2万多重建农户发放贷款近9亿元。

  正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形成的良好基础,强力支撑了成都受灾地区加快科学重建进程;而这一过程,有力地促进了成都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

  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住进漂亮新房的村民,长远的生计如何解决?

  在大邑县西岭镇云华村,村民汪霞家的农家乐今年5月开始营业,三个多月就赚了4万多元。她告诉记者:“如果没有灾后产业重建政策支持,农家乐就开办不起来。”

  “受灾地区能否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关键在于产业的恢复与发展。”成都市委、市政府既关注受灾群众当前生活生计又着眼长远发展。 

  震后,成都市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规划,项目总投资327.128亿元。经过一年多的重建,一个个以当地特色农业为基础,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基地正在形成。灾后一年多来,成都工业企业全面复工。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实现工业增加值1211.1亿元,增长1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

  在灾后重建中,成都立足全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灾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成都在灾区推行“一区一主业”发展战略: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机电产业和软件产业;彭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石化产业和塑胶制造业;崇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制鞋为主的轻工业;大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轻工机械产业;成都中小企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机电产业。成都对灾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力承接异地重建项目和产业转移,支持重灾乡镇依据资源条件适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建材等项目并制定了具体的鼓励政策。

  成都市针对灾区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实施旅游重振工程,灾区的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逐步恢复。2009年1月至8月,都江堰市接待游客647.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13亿元。与2007年相比,同期增长分别为16.39%、30.87%。

  重建工作中,成都市把群众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灾区群众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全市帮助34.8万名受灾群众实现本地就业。此外,发放失业保险金5497万元,代缴医保费9.4万人次1397.3万元,发放岗位、社保、培训、职介等补贴50余万人次共计4.8亿元。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这里可以看书,可以上网,还可以打乒乓球……”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社区活动中心,13岁的小姑娘许可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快乐“新天地”。

  棋盘社区是成都灾后重建最早入住的永久性安置点之一,社区内配套完善了道路、供水、电力、燃气、有线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村务、卫生、警备、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村民初步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在成都,全部安置点都有像棋盘社区这样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通过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让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衡的待遇。”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介绍说。

  9月1日,成都169所中小学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受灾农村学生全部进入永久性校舍学习、生活。成都建立中心城区对口援助极重灾区学校满覆盖的对口帮扶机制,选派了190名特岗计划教师赴极重灾区农村学校任教。

  2008年底,成都市全面完成村卫生站恢复重建和各级卫生机构灾后维修加固建设;今年底,成都市将全面完成乡(镇)级灾后新建卫生项目的建设;明年底,成都市将完成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恢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从2008年起,成都市在2873个行政村及涉农社区中将各建成1个农家书屋,实现全市农家书屋全覆盖。到今年底,全市将有1600家农家书屋向群众开放。

  2008年底,成都市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提出农村公共服务文化体育类、教育类、医疗卫生类、就业和社会保障类、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类、农业生产服务类六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目标,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灾后一年多来,从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到建设覆盖城乡的医疗“安全网”,再到构建均等化的城乡教育……成都市受灾地区农村群众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同步转变,正逐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均等公共服务。

  经过一年多的重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在成都市受灾严重地区率先呈现。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