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郑明桥、实习生黄晨乐报道:年末将至,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乐文又忙开了————这个季节,正是洪山菜薹最紧俏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蜂拥而至,等着抢购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经过千百年精耕细作,成为了蔬菜中的佼佼者。据当地农民介绍,洪山菜薹对耕作种植的要求很高。首先对准备栽种的地要提前深翻几次;耕作采用的是轮作制,即隔年轮换种植,在肥料的投放上必须使用农家肥,化学肥料会改变其品质和口味。其生长时令也很有特点:生长周期长达10个月之久,每年11月底开始上市,至第二年3月下旬罢园,供应期长达4个月;上市时间及产量与严冬早春的气候冷暖有关;春节一过,大地回暖,气温上升,从2月中旬到3月大量抽薹,尤以3月为盛收期。这在蔬菜栽培和种植史上都极为罕见,也正是如此长的生长周期成就了洪山菜薹的绝佳风味。
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昔日洪山村曾有的千余亩“正宗洪山菜薹”产地,仅存80余亩。2004年2月,有市民致信武汉市政府,呼吁保护传统品牌洪山菜薹。此时,洪山村菜薹种植面积已不足30亩,年产量不到5万斤,市场上很难看到洪山菜薹的踪影。洪山区政府随即启动了挽救洪山菜薹的行动。当年,先期投入140万元对原产地进行规划整修,拆除违章建筑,划出保护红线,将位于洪山村30亩的菜薹种植面积扩大到80亩,成为正宗洪山菜薹的“保护地”。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洪山菜薹,走出了濒临灭绝的困境。
仅靠80亩地,远不能保护好洪山菜薹。随后,在武汉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洪山区九峰乡河刘村建起420亩示范基地;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引进企业组建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让洪山菜薹生产、销售走上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2007年,为抢救保护洪山菜薹,洪山区政府投资300多万元注册了“鄂·洪山菜薹”商标,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原产地进行精确定位,划出永久性保护红线。洪山菜薹成为武汉首个以证明商标形式注册的地理标志产品。
如今,“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模式正在洪山形成,新成立的洪山菜薹协会成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纽带和沟通的桥梁。
洪山区花山镇东港村党支部书记袁建设领着记者来到田间地头,现折了一根菜薹:“你看,多好的菜薹啊!口感很好,绝对不苦,剥了皮生吃,也是脆甜无比。”袁建设告诉记者,与一般品种比较,洪山菜薹特征明显:上细下粗,呈喇叭状,带花生长,体形高大,比一般菜薹粗一倍多。
据了解,2005年,东港村种植菜薹仅100亩,去年达到800亩,每亩每年的产量在2500斤到3000斤之间,最高可卖到4500元。该村成立了“菜薹协会”,协会与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与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形成了农户生产、协会收购、公司营销的新格局,全村年增收160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
如今,洪山菜薹已有“鄂·洪山菜薹”、“紫崧·洪山菜薹”、“芸苔·洪山菜薹”三大品牌,“鄂·洪山菜薹”是正宗原产地的菜薹,“紫崧·洪山菜薹”为洪山区内大面积示范地的菜薹,“芸苔·洪山菜薹”是在海拔1200米高的山中出产的菜薹。
“现在,我们将计划放在发展深加工上,全力将洪山菜薹做成产业链。”洪山区委书记吴勇表示,目前,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的洪山菜薹深加工项目已经投产,该公司试产的部分干制菜薹,销售到武汉各大酒店,做成菜肴,味道可口,很受欢迎。
该公司总经理李乐文介绍,实现工业加工后,鲜食菜薹可制成干制、腌制、清水软包装等深加工产品,大量新鲜菜薹将被消化,销售时间由几个月拉长到一年,菜薹就由风险很大的季节性产品,变成了有品牌、价值可观的长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