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旅游经济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9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部旅游 化危为机 逆势而上 ④
青海:“高原明珠”放异彩
本报记者 苏 琳 马玉宏
  来青海的游客都希望购买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图为游客正在选购旅游商品。                                                        本报记者 苏 琳摄

  雄浑壮美的冰川雪山、烟波浩淼的高原湖泊、绿茵如毡的牧场草甸、贯通天路的青藏铁路、欢腾跳跃的民族歌舞……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构成了青海旅游的独特内涵,赋予高原旅游无穷的魅力,使青海逐步成为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和高原避暑旅游胜地。

  青海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39处,省级旅游景区(点)数百处,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400多项,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之最。

  为加快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并明确了“生态立省”战略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目标。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青海省把旅游业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带动投资、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了青海省旅游业平稳发展。2009年1—5月,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3.13%和25.2%。

政府主导 创新发展

  在“生态立省”战略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目标推动下,青海省上下对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意识不断增强,重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

  在“生态立省”战略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目标推动下,青海省上下对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意识不断增强,重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探索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文化产业、城镇化建设等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路子,日渐显露厚重底蕴,高原生态旅游势头强劲,成为“大美青海”品牌的重要提升力。

  为建设“高原旅游名省”,青海省举全省之力。2005年8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建设“两圈、两带、一区”的总体发展布局。2006年12月,青海省长宋秀岩提出:“挖掘旅游潜力,突出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提高旅游业发展的品位和质量,提高旅游业的附加值和带动作用,促进青海省旅游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高层次、集约型转变,努力建设旅游名省。”2007年2月,省政府就建设旅游名省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的具体要求。2007年,省委书记强卫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青海今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作为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的民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协调,以市场机制配置旅游资源,以吸收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激发旅游业的内在活力。”在2009年的全省第四次旅游发展大会上,强卫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力的举措,大力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快高原旅游名省的建设步伐。

  位于黄南州境内,集丹霞地貌、原始森林、民族风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坎布拉景区今年旅游火爆,到10月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5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5%和175%。负责水运旅游管理的黄南州地方海事局局长李鑫告诉记者,正是因为高水平的规划,才保证了坎布拉景区有序开发利用。根据坎布拉国家公园总规和控制性详规规划,黄南州提出要保持坎布拉自然美、原生态美,坚持生态保护与自然景观开发相统一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现有自然风光,形成展示原生态风貌和景观的旅游景区,景区所有建设项目将坚持环保、节约、实用的原则。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推进青海旅游发展,根据规划先行的原则,青海省旅游部门采用公开招标的方法,委托国内外一流规划单位,编制高水平的旅游规划。在规划中,注重突出青海旅游的原生态特性,将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注重把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及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提高旅游品位;注重转变增长方式,发展高端旅游,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注重突出项目开发,提高规划可操作性。仅2008年就编制完成了青海湖、三江源、贵德等16项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了省、州、重点县、重点景区(点)级重点旅游产品规划,基本构建起全省旅游规划体系,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大投入 鼎力推进

  青海省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大力引导和扶持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

  在距青海省会西宁市157公里的清清黄河水两岸,奇峰耸峙,沟壑纵横。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禹劈积石导黄河的遗迹,天门中开发的野狐桥,相依为命的双驼峰,绘就了一幅“天下黄河循化美”、“高原小江南”的美丽画卷。

  以全县资源作为4A级景区的在全国并不多见,循化县不但是国家4A级景区,还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县与旅游品牌百强县、青海省旅游扶贫示范县。循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韩海峰告诉记者,“据初步统计,我县各种可开发利用的旅游景点就达92个。我县将‘旅游活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全力打造‘黄河上游流动的风情走廊’主题形象,全面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近三年全县旅游直接和间接投入达3亿多元。”

  自2005年召开青海省第一次旅游发展大会以来,青海省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全省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省政府对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不断加大,青海省旅游发展基金由2005年的7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300万元,2007年起增加到2300万元。各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热情高涨,全省六州一地一市和旅游重点县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分别建立了州级旅游发展基金。

  青海省旅游部门通过旅游发展基金的贴息补助等手段,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旅游开发建设领域,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2008年,全省旅游投资总规模达22.44亿元。青海省旅游部门加强旅游项目库建设,编制完成了旅游项目招商手册、旅游投资指南和重点旅游项目推介书;安排旅游项目贴息补助资金5090万元,重点加强了旅游景区(点)道路、星级厕所、标示牌等配套设施建设。全省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大力引导和扶持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2008年以来,全省新建成一批旅游项目。青海省旅游环境不断改善,旅游景区质量不断提高。在2009年“青洽会”上,青海省共签约招商项目12个,协议资金16亿元。不同所有制资本的介入,尤其是民营资本的吸纳,使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适应市场 开发热点

  青海省发挥旅游的组合装配功能,将文化、体育等产品组装在旅游市场的平台上,创造了文化旅游消费新亮点。

  海北州府所在地海晏县,其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旅游资源分布密集,具有类型多、品位高、功能齐、特色浓的特点。“我们这里有闻名于世的青海湖及沙岛,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金银滩草原,还有……”海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朵国忠给记者做起了导游。

  朵国忠告诉记者,除经营好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外,海晏县还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其中一年一度的“青海湖沙岛国际沙雕艺术节”已经成为青海的旅游品牌,叫响国内外。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青海省发挥旅游的组合装配功能,将文化、体育等产品组装在旅游市场的平台上,创造了文化旅游消费新亮点。省旅游部门以三江源、青海湖、藏羚羊、青藏铁路为品牌设计推广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及产品,积极探索政府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与市场主体促销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推出了“大美青海”十大精品旅游线路。抓住青藏铁路通车后,青海旅游资源优势凸显的契机,加强与周边省区和旅游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湖沙岛国际沙雕艺术节”等省内重大活动,加强对青海省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的对外宣传。充分挖掘青海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紧紧围绕青海省旅游资源,通过文艺演出、民族民间工艺美术、高原特色文化开发,积极打造青海旅游文化品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积极对外宣传促销,招徕海内外游客。

  而近年来青海省“以旅助农、以旅富农”项目的实施,使农民的闲置房屋得到了充分利用,庭院经济得到了充分发挥,既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又提高了各地旅游接待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贵德、循化、互助、乐都、平安及西宁所属“农家乐”旅游发展较好的县,则成为青海省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地。2008年,全省有乡村旅游接待户1819户,直接从业人员1.3万多人,接待省内外游客30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2亿元。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