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结构调整中开辟就业新空间
杨河清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在经济企稳向好的过程中,我们要把促进就业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继续努力探索扩大就业的新思路、新做法、新举措,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不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就业和再就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去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做出了安排部署。这些政策措施的深入落实,对扩大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当前,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把保增长、保就业、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在结构调整优化中开辟就业新空间,进一步消除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断扩大我国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容量。

  把促进就业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一方面要认识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从国际上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应对后危机时代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举措。当前,许多国家都在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做精心准备,探索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长远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在某种程度上说,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因此,我们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服务业与调整需求结构结合起来,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和再就业,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积极促进就业,让广大劳动者安居乐业,我们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只有积极促进就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能切实解决当前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只有积极促进就业,创造更多岗位,并通过就业不断增加人们的收入,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再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必须要按照有关部署和要求,坚持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在结构调整优化中开辟就业新空间,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和吸纳就业能力。

  具体来说,把促进就业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一要加快培育符合新的结构调整需求的人才队伍和就业市场,不断巩固并进一步扩大新的就业空间,这是我们促进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要适应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各方面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战略高技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要适应三次产业加快调整和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的新形势,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相应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灵活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服务业领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弹性就业岗位。比如,城镇社区服务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城镇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社区服务就业潜力巨大。要使社区服务的就业潜力转化为现实,就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就业管理和组织体系,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促进灵活就业的新机制,建立包括街道和居委会在内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等。再比如,高科技行业和服务行业的灵活就业。现代科技和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如网络销售、快递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物流配送岗位。对此,应在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对其权益予以保障,从政策上对此类就业方式加以支持、鼓励。

  二要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城镇化作为重点,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期任务。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做好“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及其相关培训、指导和服务,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统筹考虑人口集聚、土地集约、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因素,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经济的持久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开拓新的空间。同时,还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为广大城乡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创造新机遇。

  三要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重大创新突破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由此带来的对未来就业的重要影响。当前,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们要推动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依靠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这对我们今后如何促进就业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要围绕具有比较优势和广阔发展空间的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产业、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加快人才培养,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培育出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在加快占领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同时,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