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地经济”系列报道 ④
生态为“先”重协调
□ 本报记者 鲍晓倩 万建民

  从思茅到小勐养的“思小”高速,是云南出境通道昆明—曼谷公路的重要部分,是滇中、滇南地区的交通运输主动脉,担负着昆明、玉溪、思茅、西双版纳共11个县市的客货运输任务。

  这样一条重要的高速公路,因为必须经过国家级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可行性方案就论证了5年,线路几经修改。为了最大限度保护生态,最终确定的方案与最初方案相比增加了投资近10亿元。

  “这钱花得值。”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郭辉军说。此后,云南省制定了《涉及自然保护区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标准》,把建设“思小”高速公路的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

  云南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生物物种库”,高黎贡山、梅里雪山、玉龙雪山、西双版纳等山地保存了丰富的、甚至很多具有惟一性的稀缺物种,但一个矛盾也非常突出:物种丰富的山地,往往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这种矛盾在其他山地地区同样普遍存在。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是发展“山地经济”必须思考并妥善解决的问题。“山区要发展经济,必须搞开发,关键是看怎么开发。”云南省环保厅自然保护处处长张正鸣说,山区开发必须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确保生态为“先”,这需要各方面从机制上进行积极探索。

从无序开发到有序发展

  必须找到一条让村民有序参与

开发的路径,制定一整套利益分配

的机制

  在云南丽江市的玉龙雪山,到云杉坪骑马看雪山曾经是一个重头旅游项目。而现在,这一带来巨大收益的旅游项目已经取消。

  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国相介绍说,在玉龙雪山风景区内,住着19个村2400人。在2000年之前,当地村民无序参与旅游开发,骑马项目就是当地村民自发经营起来的。如果不加以控制,马匹还会增多,不仅破坏风景,更重要的是破坏雪山脆弱的生态环境。

  既要让村民们从山区开发中受益,又不能让村民的无序参与破坏生态,必须找到一条让村民有序参与开发的路径,制定一整套利益分配的机制。

  2005年,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和村民们签署协议,村民全部退出旅游经营,管委会按照核定的历年村民旅游开发最高收入反哺村民发展农业。退出旅游经营的村民,一部分从事特色农业,一部分到管委会成立的社区旅游服务公司上班,领取固定工资。

  “现在景区内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是4800元,明年协议到期后,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旅游反哺农业的标准,争取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梁国相说,现在的云杉坪,植被已经恢复,再现了10多年前高山草原的美丽景象。

  和玉龙雪山相似,四川峨眉山景区内也住着17000名村民,这些村民同样大部分“吃着旅游饭”,一度造成了景区管理无序、生态被破坏。

  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对景区旅游经营采取了特许经营的管理模式。“全部经营设施由管委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根据村民以往的经营情况,综合考虑每家每户生产生活条件,授予特许经营资格。”管委会党委副书记吴万林介绍说。

  在实践中,村民们形成了“联合体”这种特殊的经营模式。以金顶索道下的“大衣出租联合体”为例,目前已有200多户村民联合经营。“管委会制定了统一的价格,统一管理,平时上班也就二三十人,加入联合体的村民40天才轮到上一次班,每年收入有两三万元呢。”黄湾乡黑水村党支部书记戚大文说。

  “山区旅游开发必须把社区居民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涌涛说,很多山地景区一开始没有统筹规划,社区居民往往无序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在处理保护和开发问题上走了一些弯路,随着对生态保护认识的深化,这一问题正在因地制宜得到有效解决。

把环境承载力放在首位考虑

  把环境承载力放在首位考虑,不仅仅是具体的项目要从无序开发到有序发展,更要在全局性的生产力布局上,形成对山区进行有序开发的清晰思路

  坚持生态优先是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意味着必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山地经济”首位考虑的因素。

  林业在山区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罗增斌说:“发展林业经济,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战略。”

  在四川省沐川县,林竹产业的贡献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中均占到三分之一。随着林竹产业的发展,沐川兴起了40余家竹木材加工企业,分散在各个乡镇。沐川县林业局副局长叶明剑介绍说,县里通过鼓励重组等手段,把40余家企业整合成17家,县里规划了2个竹木加工集中发展点,要求企业进园区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加工业带来的污染,实现沐川林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大理州副州长李雄举了一个例子:在大理山区发展畜牧业,他们选择了养殖肉牛,而不是效益更好的黑山羊,因为黑山羊会把草连根拔起,对植被的破坏性很大。“生态环境是山区下一步发展的优势所在,因此产业布局首先要考虑保护生态。”李雄说,如果只谈保护,不讲开发,那么山区发展也是一句空话;事实上,生态保护好了,对山区发展绿色产业更加有利。

  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四川沐川林竹产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点。2008年,沐川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8.12%,比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22%大大提升。走进今天的沐川犹如走入一片竹的海洋,而沐川县正依托10多万亩竹林打造“川西竹海”,发展生态旅游业。

  坚持生态为“先”,更要在全局性的生产力布局上,形成对山区进行有序开发的清晰思路。

  张正鸣告诉我们,正在编制的《云南省山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2009—2020年)》,将和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紧密衔接,确定哪些地方限制发展、禁止发展,并建立有关地区退出产业目录。作为配套措施,云南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限制发展、禁止发展地区加大转移支付。

  的确,生态优先,在发展“山地经济”的过程中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协调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考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