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摄影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满眼新绿山林里 生态重建惠万家

  “三年后,新栽的竹子就可以砍伐了,每亩每年能挣2000多元。”看着竹林里满眼的新绿,崇州市鸡冠山乡薤子村二组村民李文彬多了欣慰。

  距离震中映秀镇仅几十公里的崇州市鸡冠山乡,海拔平均在1500米以上。地震后,原来的一道道青翠的山梁裂出一道道伤口。

  如何在最短时间恢复生态?崇州市鸡冠山乡党委书记王志伟和村民们讨论了很多次。

  崇州市的老林业工程师殷文范跑遍了鸡冠山乡的一个个村组,他建议:要选择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又能带动农民增收的品种,尽快恢复山体植被,避免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发生。

  村民给王志伟建议:栽竹子,因为竹子根系连着山体,一亩竹子成林后,每年至少有上千元的收入。

  鸡冠山乡党委、乡政府最后决定,动员村民栽竹子,栽活一株竹子政府补贴1元。三年内,全乡发展上万亩竹林,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成都市正在重灾区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程。   特大地震中,成都市重灾区生态系统、野生生物栖息地、自然景观等遭到了严重破坏。震后两个月,成都市开始了国家级、省级的生态县创建工作,恢复地震受损的区县生态环境,构建支撑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全局的大生态格局。成都市还鼓励受灾群众恢复生态,新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新建速生树种生态防护林工程,慈竹复壮技术推广、新建干果基地等每亩补贴50元—80元不等。

  产业反哺生态,实现林产共兴,一条条绿色生态走廊在成都重灾区呈现。

  崇州市三郎镇凤鸣村,荷塘、花海、绿林围绕着农民新居。大邑县雾山乡,高山区的村民下山搬进新家,原宅基地复垦变为林地。未来三年,彭州将完成以银厂沟为核心区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工程。

  今后三年内,都江堰市将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相结合,种草、植藤和栽树相结合,尽快恢复大熊猫栖息地植被,基本恢复10.5万亩天然林植被。 

  垃圾、污水处置等配套同步到位,成都重灾区农村不仅走上了绿色重建之路,更带动整个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都江堰市天马镇向荣村利用原有院落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古老的川西林盘风貌不仅得以保存,还变成了生活设施配套完备、村容整洁的“新林盘”。

  将灾后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成都市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巨变

———“成都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

推进灾后重建”系列摄影报道

10村十景⑨

  作为川西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地震重灾地区,在地震中生态破坏严重。如何在最短时间恢复生态?

  灾后重建中,成都重灾地区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村村走上了绿色重建之路。通过恢复区域“生态细胞”,成都构建起了支撑城乡发展、经济建设全局的大生态格局。

  产业反哺生态,实现林产共兴,一条条绿色生态走廊在成都重灾地区呈现。

图片说明:

  ①成都崇州市鸡冠山乡苟家村农民上山种植竹子,恢复生态。

  ②苟家村村民积极参与乡村道路恢复修建。他们身后是地震震垮的山体。

  ③工人正在抢修通往鸡冠山乡的公路。

  ④在鸡冠山乡,多年研究鸡冠山植被的老林业工作者殷文范正在森林中检查灾后植被恢复状况。

  ⑤都江堰天马镇向荣新村,新居在原有的林盘中,和谐自然。

  ⑥都江堰崇义镇界牌村邹家园子,66岁的村民邹光耀在园子里打扫路面。

  ⑦鸡冠山乡苟家村的农民在种植竹子。

  ⑧在成都受灾地区,随处可见一栋栋重建新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摄影 雷宇 王效 张鸣 华小峰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