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英模:邓建军

  新华社南京11月26日电 (记者林凯) 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一代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工人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造就辉煌的业绩?面对这些人生课题,技术工人邓建军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邓建军,1969年生,江苏常州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冲击纺织机械领域世界难题的技术创新之举,被外国专家叹服为“中国功夫”。这位来自华罗庚故乡————常州金坛市的中专毕业生,在工作的21年里,成为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持之以恒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造就了今天的邓建军。

  1988年,19岁的邓建军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常州黑牡丹公司做电工。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刚进厂不久的一次工作经历竟然是这样的苦涩。

  一天夜里,邓建军接到了车间打来的电话,一台由他负责保养维修的机器出了故障。接到电话后,邓建军立即赶到厂房,经过几个小时的检测,始终束手无策。在工友们质疑的眼神中,邓建军一路小跑,请来了一位老师傅。只用了10几分钟,老师傅就修好了机器。事后有人悄悄地告诉邓建军,因为维修耽误了过多的时间,厂里一下子就损失了好几千元。

  起步阶段一连串的困惑和挫折,让邓建军陷入沉思:有技术才有底气。如果一名职工没有能力为企业攻坚克难,又怎能为企业发展出力呢?

  重压之下,邓建军给自己订下了强制学习计划,每晚必须看一个半小时的技术书籍和有关资料。几年下来,他读了200多册专业书籍,在获得大专学历后继续攻读本科专业。后来,他又用惊人的毅力跨越了英语和德语的障碍。终于,厂里1000多台(套)机器设备的“脾气”,他全部摸清;可能出现的机电故障和对策,他烂熟于心。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面对国际纺织市场的冲击,我国传统的纺织业失去了优势。邓建军所在的黑牡丹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剑杆织机,准备转产国际上最优质的牛仔布。

  面对数十台缺乏图纸,各种电器线路犹如一团乱麻的进口设备,数以万计的芝麻粒大小的金属接点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些机器,闲置一天就会有数万元的损失。邓建军一咬牙,从最基本的制图做起,每天蹲在机器边14个小时以上。1台,10台,50台,面对成千上万的电子元件和细若游丝的控制电路,他拿着放大镜,理清一个,划上一笔。眼睛累得看不清了,就用湿毛巾捂上一会儿。终于,机器被驯服了。看着这些“起死回生”的机器,工友们佩服地说,邓工了不起。这次维护改造的成功,使得过去名不见经传的“黑牡丹”一跃迈上了世界牛仔布生产的大舞台。

  1996年,公司从比利时进口了一批喷气织机。这些机械最关键的部位是一个如同肥皂盒大小的传感器,由于这是纺织机器的核心技术,在安装时外商拒绝提供这方面的技术资料。于是,这些本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的先进设备,却成了“久治不愈的病人”。

  邓建军决定立刻动手“医治”这批设备。经过反复测算,邓建军发现,原来是线路板中一个小零件会因为机械的高速震动而损坏。这样一个极不起眼的零件,生产设备的比利时公司竟向中国企业开出了1万元的天价。而在国内的市场上,这些器件有的只要1分钱就能非常容易地买到。

  参加工作21年来,邓建军先后参与了400多个技术改造项目,独立完成145项,其中仅染浆联合机————车速改造技术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1999年,公司将邓建军所在的电子组改成以他名字命名的科研组。在邓建军的带领下,这个团队相继攻克了牛仔布的预缩率等世界性难题,使企业有效应用了世界牛仔布18项最新技术中的15项。

         (图为新华社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