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地经济”系列调查 革命老区篇 ③
在那高高的太行山上
本报记者 徐克强 刘存瑞 党涤寰

  走进太行山,发生在老区人民身边的变化,令人振奋:

  山西省阳城县凤城镇荪庄村的李乐意,站在自己种植的30多亩桑树育苗圃和桑园前高兴地说,2005年以来,他每年养蚕30张,纯收入是3万元,卖桑树苗纯收入是8万元,生产“麒瑞”蚕丝被上千条,纯收入10万元。现在,李乐意家住的是小楼,吃饭不愁、花钱不愁,收入主要是供女儿在天津读大学和扩大桑蚕生产规模。

  河南省济源市王屋镇清虚村妇女吕春花指着远处的山岭说,她是自愿从十几里外的牛岭自然村搬到山下“圆梦苑”小区的。村里在交通方便、孩子上学方便、看病方便的公路边统一盖起了连体小楼,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我在村里的大棚种菜,收入也比以前多了。‘迁户并村’这个办法好啊。”

  ……

  攀上坡坡岭岭,下到沟沟坳坳,在太行山区到处可以看到,各级政府积极发展山区经济,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产业转型上做大文章

  过去粗放开采煤炭资源的做法正在改变,各地实施“小转大、重转轻、粗转精、黑转绿”的产业转型举措,同时利用山地特色资源发展非煤产业,不仅使山区农民走上致富道路,而且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山西省晋城市在太行山南部,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和丘陵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最高峰舜王坪海拔2322米。

  晋城市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但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一煤独大”的倚重型产业结构引发的诸多矛盾,成为发展的“短板”。煤挖完了怎么办?晋城市未雨绸缪抓产业转型。

  晋城市委书记张茂才告诉记者,2005年,晋城市开始了一场解放思想的“换脑运动”。通过讨论,晋城市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共识,确定了“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实施了“小转大、重转轻、粗转精、黑转绿”的产业转型举措。

  小转大,就是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大力推进煤炭企业由小向大转型。目前,晋城煤矿由1400多座压缩到129座,矿井生产规模由以前每年几万吨扩大到90万吨,所有煤矿实现采掘机械化、综合采煤机械化,形成了以晋煤、兰花等几大煤炭集团为主体、产量规模超亿吨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重转轻,就是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煤电一体化和煤层气产业,加快煤转肥、煤转电、煤制油、煤建材、煤气化等产业延伸步伐。目前全市尿素生产能力已达到358万吨,甲醇达到81万吨,二甲醚达到10万吨,已建成寺河煤层气电厂和港华煤层气液化项目等重点工程,形成年抽采能力22亿立方米,日液化能力95万立方米。

  粗转精,就是以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实现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钢铁冶炼、球磨铸管、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和整机配套、精密铸件”已成为晋城新的支柱产业。在泽州县,春晨兴汇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魏建军在水冷型球磨铸管生产设备旁,向记者介绍了铸造企业实现“粗转精”的转变过程:“以前铸造业生产工艺比较落后。晋城实施‘粗转精’的发展举措后,我们在生产工艺上从人工翻砂转到机械化操作,在产品开发上从灰铁管、立柱管转到水冷型球磨铸管,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市场扩大了,利润也增加了,还出口到国外。”

  黑转绿,就是依托煤炭产业积累反哺特色产业发展。晋煤集团、兰花集团、市煤运公司等企业先后拿出25.9亿元投资景区建设和星级饭店建设。金村镇寺南庄村的杨润芝在新盖的二层小楼前告诉记者,自从泽州县三八煤矿2006年投资建成珏山新旅游景区以来,她办起了农家乐,每年纯收入10多万元,还接待了国外游客。去年,晋城共接待游客780.92万人次,旅游收入56.73亿元,同比增长19.93%。晋城正由“煤炭大市”向“旅游大市”迈进。

  “四转”使晋城逐步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一改以前过度依赖煤炭资源消耗刺激经济增长的局面,煤炭产业一枝独秀的畸形产业结构逐步调整,部分地区煤炭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破坏的情况开始缓解,逐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组数据直观说明了晋城产业转型带来的变化:煤炭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67.16%下降到2008年的62.01%,人均GDP则从2005年的14356元上升到2008年的23680元。

  发展非煤产业,同样可以使山区农民致富,这在阳城县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该县蚕桑服务中心主任焦宏源介绍:“我们县每亩桑田效益由2004年的500多元增加到3000多元,原蚕种收入由1000多元增加到3000多元,蚕农收入由1617万元增加到8200万元。”

  煤炭衍生出煤层气,俗称“瓦斯气”,曾被视为煤矿安全的“杀手”。晋城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总储量达6.85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1.77%。过去大量煤层气被白白排放掉。2005年以来,晋城把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抓。目前,全国第一条煤层气管道晋城至侯马管线已经启动,连接河南、河北的出省管道正在建设中,预计到2010年,每年可向外省输送煤层气20亿立方米,产值达到近40亿元。

  在晋城蓝焰煤层气加气站,出租车司机刘金茂告诉记者,他开的是东风雪铁龙双燃料车,每天大约运营300公里,使用汽油要花160元左右,使用煤层气则只需花75元,“我们当然愿意使用清洁便宜的能源了。”晋城出租客运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继伟介绍,从2005年开始,晋城开始推广使用双燃料车,到2006年底全市1453辆出租车已全部改换成双燃料车。

  晋城市城区东街办事处晋运小区3号楼5单元302号的茹淑俊大妈笑咪咪地说,去年8月份,她们都用上了管道煤层气做饭,方便又干净。“1986年,我家开始住楼房的时候,每月要往楼上搬500多公斤煤末和黄土,自己和煤团做饭;1992年改用煤球做饭,房子里到处飘洒煤灰不说,搬上来多少煤球就得搬下去多少煤灰;1996年改用液化气罐做饭,每月得花100多元买燃气,还得发愁往楼上扛液化气罐呀;现在,每月就花20多元买煤层气,真是过上了舒心的好日子。”

  晋城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杨金中介绍,全市已建成煤层气发电厂18座,总装机容量4.3万千瓦,年发电量2.58亿千瓦时,年利用煤层气11亿立方米;市区部分宾馆、饭店、洗浴行业和4万多户居民也都用上了煤层气,这极大地改善了空气质量。2001年晋城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是28天,2008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7天,今年截至10月23日,二级以上天数比去年同期又多了两天。

 

以小城镇建设盘活山区经济

  通过迁户并村、迁村进镇区,山区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城镇人气旺了,各种商机和就业岗位自然多了。小城镇建设和山区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河南省济源市北依太行山、西踞王屋山、南临黄河,市区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山岭占88%。近年来,根据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山区面积大、山区农民收入比较低的特点,济源市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经济特别是山区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济源市委书记段喜中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济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发展。”

  济源市采取迁户并村、迁村进镇区等方法,进行行政区划调整。2007年底,济源市将20多个村8万多人口直接划入市区,优化了人力和土地资源配置,增强了中心城区、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2005年以来,全市共有81个村、1464户、6150人通过迁户并村、迁村进镇区搬入了新居。目前,济源市城镇化率达到47.57%。

  王屋镇清虚村村委会主任张安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山里孩子小名叫‘路生’的多,因为住在深山里的孕妇来不及送到医院,就把孩子生在山路上了;山区吃水困难,民谣唱‘山沟沟泉水一点点流,提起了挑水心里发愁,十里路上吃水贵如油……’现在,村民搬进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了,这些问题全解决了。”

  坡头镇西滩村是万里黄河故道中惟一四面环水的水中村。2005年,郑敬玉随村里880口人搬迁到黄河岸边。在西滩村新社区的家里,他指着60公分宽、2.5米长的小木划子回忆说:“以前我们的柴米油盐都得用这个小划子从岸边运到家里,可不方便了。现在离城镇这么近,看病、上学、交通都方便。”

  迁户并村、迁村进镇区之后,农民怎样安排生活、发展生产?下冶镇党办主任田力全指着路边的载重货车解释说,农民搬到新区后,有的进工业园打工,有的开店铺做生意,还有的开长途汽车跑运输,全镇有1300辆长途汽车跑运输。

  农村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资源向规模种植大户集中后,城镇的人气旺了,各种商机和就业岗位自然多了。下冶镇社会事务办主任王海玉说,镇区基础设施比较好,新建的镇中心小学接收了1260个学生,3至6年级学生集中上课,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城市没什么差别。

  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山区经济发展,山区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二者相辅相成,良性互动。济源市建委主任段金沙说,从2004年到2008年,济源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1.8%,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济源市大力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2003年以来,在济源北部太行山区,已有华能沁北电厂、豫光10万吨电解锌等10余家大型企业落户,形成了一条新型的工业长廊,企业搬迁后腾出土地8000余亩。去年,济源市又在北部、南部山区确定了面积达51平方公里的两个工业集聚区,新开发的工业聚集区已成为企业争相进驻的黄金发展带。

  创新小城镇发展思路,让山区农民尽快富裕。济源市承留镇利用工业迅猛发展的优势,鼓励农民以各种资源在企业入股,以股金分红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承留镇就地务工人员达1万余名,通过股金分红方式每年可增收1.2亿元左右。

  依托独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是山区发展的重要路径。坡头镇党委副书记侯波站在黄河岸边说,他们镇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水,境内有著名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在黄河“水城经济”上做文章,发展旅游产业。目前,镇里有持证上岗的农民导游员38人,农家小饭店28家,做旅游产品销售的30家,并正在西滩村原址的人工堆岛上建设休闲度假村。坡头镇蓼坞村的苗德中在距离黄河水道50米远的岸边开办了“黄河人家”农家小饭店,打出的“品黄河鲤鱼黄河虾、尝山林野味山核桃”招牌很是吸引人。苗德中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对记者说,这个小饭店可以同时接纳300多人的旅游团队吃饭,还可以接待60人住宿,住宿房间可以上网、看有线电视。去年,这个小饭店纯收入10多万元,“我们山里农民的日子过得挺滋润。”

  坡头镇连地村的任传轩开了一家“黄河奇石”馆,他说:“我到黄河里拣石头,办起了奇石馆,还在旅游景区、城市繁华地点开了5家店铺,自2000年以来,每年纯收入都有10多万元。在坡头镇,像我这样开发‘黄河奇石’的有几十家。”

  发展山区经济,太行山地区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太行山人民正在播种美好希望,收获光明未来。

图1:山西兰花集团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太行王莽岭景区,帮助地方发展旅游经济。 晋外宣供图

图2:2008年,山西省阳城县皇城相府景区接待游客68.5万人次。       (晋外宣供图)

图3: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连地村任传轩开发“黄河奇石”,办起了奇石馆。

图4:山西省阳城县李乐意种植了30多亩桑树园。

图5:山西省晋城市茹淑俊大妈用管道煤层气做饭,清洁环保,价格还便宜。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