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观察与借鉴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资研发和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最佳策略
德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强化创新
□ 本报驻德国记者 魏爱苗

教育和科研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这两年,世界上每个国家或角落无不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教育和科研部于5月6日在柏林主持和召开了“国际高科技战略大会”。参加会议的有400名来自科技界、产业界和政界的精英。虽然其中绝大多数为德国人,但也不乏美、英、法等国的代表。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欧美有意在创新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包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新的增长来自何方”。德国教育和科技部长安妮特·沙万女士以此为题在大会上致辞。英国科技部长应邀与会并发表了讲话。美国的能源部长和法国的科技部长则通过视频向大会表示祝贺,并表达了在能源技术和气候保护等领域合作开发的意向。

  沙万女士称:“金融危机的时代就是创新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开辟增长和就业的新渠道。”这里的潜台词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就业市场已经饱和。发达国家要想进一步发展并保住现有的福利,必须创造新的增长方式和就业渠道。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沙万女士说:“围绕人才、技术和市场展开的国际竞争正在加剧。教育、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正在上升,这是决定今后增长、就业和福利的基础。”

  沙万女士说,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把科研经费提高了三倍,作为对那时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反应。这一动作为后来美国几十年的技术优势奠定了基础,让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上的繁荣期。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芬兰。芬兰在传统工业发展面临困境时,大规模增加研发投入,为产业界的结构调整和高效率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至今,芬兰仍被认为是世界上“卓有成效的高科技国家”。

  沙万女士在致辞中说,德国的科研经费在过去四年间增加了35%。2007年,德国的研发经费为615亿欧元。在今年年初,德国联邦政府提出的第二个经济刺激方案中,又为“教育和科学的基础设施以及措施”拨出了110亿欧元。从绝对数字上看,德国的科研经费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但人均科研经费的投入,德国有可能高于前三个国家,因为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德国联邦政府承诺,将尽快将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从而达到“欧盟里斯本战略”规定的目标。

创新和增长的八点计划

  德国教育和科技部长安妮特·沙万女士在“国际高科技战略大会”上提出保持和发展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八点计划:

  一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沙万女士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教育体制更具培养能力。我们需要一大批适应21世纪要求的开发型人才,即让每个年轻人都接受教育和培训,以此增加高素质专业力量的比例。”

  二是保持三个条约。这三个条约系指联邦政府与有关单位签署的研究与创新条约、高等院校条约以及杰出人才条约。沙万女士认为,这三个条约“为科学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因此,迫切需要保留这些条约。特别是今后几年还要增加大学新生的入学人数。

  三是继续完善高科技战略。沙万女士强调:“重点放在健康、食品、能源、气候保护、核安全、机动性和通信上。”高科技战略让科学界、产业界和政界的合作达到新的高度。产业界和公共财政明显增加了对研发的投入,同时使就业形势发生了非常积极的变化。

  四是资助东部地区的创新活动。德国政府将采取措施,增加对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德国联邦议院已经批准了增加的预算。

  五是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税收制度。这套制度不仅包括对企业的研发实行税收优惠和补贴,还包括对创业公司和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形成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因此,需要对整套税收制度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和税收优惠的杠杆让企业感到,搞研发是合算的,在税收上是优惠的。德国政府接受了“研发和创新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对刚刚起步的创新型公司实行免除社会保险费的制度。这有利于加快创新型公司的诞生,并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六是吸收国外专业人才。德国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这就要求德国保持对外国精英的吸引力。在上届政府任期内,德国已经采取了步骤,吸引外国人才。今后德国还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快人才吸引的步伐。比如正在考虑,年收入达到5万欧元的高素质人才就可移民德国的政策。

  七是为学术研究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政策。为了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德国政府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造更加宽松的学术空间和有利条件。让高校和科研机构自己决定科研方向和选题。

  八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德国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在“欧洲的创新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同美国等其他国家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用沙万部长的话说,就是“将研究扎根于大西洋两岸和国际发展合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德国实施高科技战略成果累累

  “研究与创新带来新的增长”,这在德国已经形成共识。鉴于地球自然资源不足和接纳污染的容量有限,那些资源消耗少、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产品有更广阔的前景。将资源集中于开发那些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福祉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产品和市场,这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所在。

  德国科技战略的攻关项目及其轻重缓急的次序,就是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并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换言之,科技战略及其攻关项目必须是为夺取或主导未来的主要市场服务。如果说未来的市场是科技攻关的主要目标的话,那么其中有两个支撑点,一是国情,二是就业。能源和工业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是德国的基本国情。而保障充分就业历来属于德国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今年上半年提交给德国联邦议院的中期小结报告中,德国教育和科技部长安妮特·沙万女士认为,近几年来德国研发领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扭转了科研经费长期徘徊或停滞不前的局面,认为这是历史性的“转变”,科研领域又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2005年至2007年,德国科研开发经费总额,包括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产业界的三方开支,增加了10.4%,由2005年的557亿欧元增加到2007年的615亿欧元。

  二是联邦政府研发开支大幅度增加。2005年联邦政府科研经费开支为90亿欧元,2009年上升到120亿欧元,增加了30亿欧元。这还不包括经济刺激方案中对科研项目的追加开支。

  三是产业界投资热情高涨。产业界最近3年对产品开发的投入已经超过此前5年投资的总额。2000年至2005年,企业产品的研发投入仅增长8.6%,增加投资近31亿欧元。2005年至2007年,增加开支44亿欧元,增长幅度达11.3%。2008年又增加开支27亿欧元。这使产业界在研发上的投资总额在该年达到457亿欧元。

  四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势头很猛。2006年,企业自身的投入为66亿欧元,2007年上升到74亿欧元,增长率超过12%。此外,2005年至2007年,联邦对中小企业研发方面的赞助资金又增加了20%。这也大大增强了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五是研发投入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2007年德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4%。这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在研发投入上的平均值。2006年,经合组织国家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2.26%。

  六是企业整体素质提升。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事研发的员工队伍不断扩大,其次大学生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上升。在加工工业,从事研究与产品开发的全职科技人员,2005年至2007年间,增加了4万多人。尽管金融服务业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员有所减少,但从整个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看,工作岗位还是增加了4万多个。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扩大就业市场的空间是存在的。不过,扩大的空间需要的都是高素质的人才。没有教育作基础,国民经济是不可能搞上去的。1998年在德国产业界就职的员工,具有大学文凭的,仅占职工总数的6.9%。2007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8.6%。从长远趋势看,产业界的职工队伍将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两头大是指开发人员和营销人员多,而中间传统的工人在减少。这是因为产业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需要的工人自然减少。而开发的流程愈来愈快,大量生产的产品也需要迅速找到市场,否则将意味着增加成本,被淘汰出局。

  七是科技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在德国大学和公共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有17.9万人。2008年和2009年又分别增加了2万和3万人。换言之,2009年,公共科技人才队伍达到近21万人。此外,企业从事科技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2008年有32.2万人。与2005年相比,企业高素质专业人才增加了6%。

  由于近年来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的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以环保为例,德国在环保工业领域就业的职工有150万人。德国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的出口占世界同类贸易总额的16%。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德国创造的工作岗位,2007年已达25万个。

  光学和生物也是德国重点研究和发展的两大产业。对光学技术的研发投入,每年约为20亿欧元,占加工工业产业研发投入的9.5%。德国的激光技术在世界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光学和激光领域就业的职工,目前约有11万人,占加工工业就业职工总数的16%。德国对生物工程的投入,每年都在10亿欧元以上。2007年,德国在这一领域就业的职工有3万多人,与2005年相比,就业人数增加了24%。同年,年营业额在20亿欧元以上的生物工程公司或企业有500家,与一年前相比增长14%。

  纳米技术是德国联合攻关的又一重点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在这一产业进行创业的公司有740家,雇佣员工5万人。在所有技术行业中,纳米技术是新建公司最多的行业。这一趋势今后还会继续。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新的增长和新的市场。

  在德国,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前景也非常光明。在国家的资助下,已经为创业打下基础。换言之,可以从基础研究转向批量生产。锂技术股份有限公司、Evonik股份公司以及戴姆勒股份公司正在规划,批量开发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生产线。这一生产线将设在德累斯顿附近的卡门茨,预计将招收员工1000人。

采访感言 

增加创新投入 促进经济增长

□ 魏爱苗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德国将教育、研究和创新作为优先工作,给予优先扶持。其做法值得借鉴。应该看到,危机在某种情况下反映出的正是传统的商品或服务遭遇到市场的瓶颈或极限,因此需要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来满足市场需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增加创新投入是关键之一。

  德国强调教育和研究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包括基础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即知识创新,也包括工业领域的新产品或工艺流程的新技术,以及建立在知识之上的新服务,比如电信、物流和金融等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型的人才。德国非常重视培养人的创造力。

  德国提出了“创造力和创新是能够利用全球化机会的重要基础。人的创造力是社会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的理念。创造力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艺术、设计,到科学以及企业的活动。但共同点是创造力为成功实现各个领域的创新思想提供了基础。

  如何提高人的创造力呢?德国的答案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每个人,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如此,这些个人也才会作为一个整体为创新和社会的竞争能力做出贡献。”可见,德国是把培养每个人的创造力作为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竞争能力的前提。

  投资职业培训,培养未来的劳动力,由此产生新的市场。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更应该投资教育。德国现有高等院校394所。目前在校大学生为199.6万人,2008—2009学年,高等院校招收的新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水平。进入大学的新生占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目前为39.1%,而两年前为37.1%。

  德国大学的扩招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出生率下降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德国各大公司和企业普遍感到缺乏工程师。一些迫切需要工程师的热门行业,比如信息产业等,要求政府放宽人才入境的门槛,从国外引进人才。而国内又存在大量失业人口,这就是2007年6月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达成高等院校条约的背景。条约明确规定,高校到2020年必须大幅提高新生入学率。条约分3阶段实施。2007年到2010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入校的新生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91370人。2011年至2015年为第二阶段,新增新生达到275000人。

  为了保证高等院校在扩招同时,又不降低教学和科研质量,政府必须拿出大量经费予以支持。据悉在第一阶段,每扩招1名新生,德国政府就要拿出22000欧元,联邦与州政府各承担一半。在第二阶段,每扩招1名新生,政府要出资26000欧元,其中联邦政府承担13000欧元。仅仅是第二阶段扩招的275000名新生,联邦政府就要额外拿出经费50亿欧元。如果将各州政府的开支包括在内,政府的出资额为100亿欧元。

  德国高等院校的所有科研项目的经费完全由联邦政府承担。如果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属于德国研究联合会的赞助项目或被列入赞助的范围,经费还会再增加20%。仅此一项,到2013年底,德国高校就可增加科研经费17亿欧元。保证高校基础研究的连续性以及新增加的项目能够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也是高等院校条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也被称为是“条约的第二大支柱”。

图片说明

  左图为德国洪堡大学主楼正面。

  下图为洪堡大学学生在学校食堂用午餐。

  位于德国柏林菩提树大街一侧的洪堡大学创建于1810年。由于现代大学的很多理念都来自洪堡大学,德国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在过去的200年里,洪堡大学诞生了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洪堡大学的办学模式为世界上的许多大学所效仿。     魏爱苗摄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