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育接续产业 增添发展后劲
————嘉峪关市采访记 本报记者 李吉力 李琛奇 魏永刚

  绵延万里的明代长城,由东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后,在嘉峪关画上了句号。那屹立于茫茫戈壁之上的雄浑关城,600多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如今,在这“天下第一雄关”的脚下,城区街道整洁,商铺繁华,居民住宅鳞次栉比,正在展现一幅城乡和谐发展的新画卷。

  在甘肃,嘉峪关是一座伴随酒泉钢铁公司而形成的年轻城市。随着酒钢的不断发展,1965年嘉峪关市正式设立,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这一成长历程使嘉峪关形成了工业大农业小、城区大农村小的格局,成为全省惟一没有区、县设置的城市,全市城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农村辖3个镇17个村。在嘉峪关22万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只有2.05万,城市化率达到92%;而第一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更是仅占1.2%。面对这一独特的城乡格局,嘉峪关市并没有丝毫放松“三农”工作,而是更加重视借助城市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民以食为天,农以田为本。嘉峪关共有农田5.5万多亩,让有限的耕地产生更大的效益,无疑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途径。为此,嘉峪关市从2002年开始,累计投资1500多万元,连续7年对2万多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市里采取各种扶持措施,鼓励农民根据城市需求开展集约化经营,并将其具体化为“四个万元”,即通过发展日光温室实现“万元室”,通过生产观赏树苗木实现“万元田”,通过林草、果品休闲娱乐实现“万元园”,通过农民住宅后院养殖实现“万元院”。由于目标具体,措施得当,“四个万元”工程受到农民的积极拥护。

  在文殊镇冯家沟村,记者见到了57岁的孙学信。和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告诉记者:“现在种地有奔头,有科技专家指导,只要舍得出力,不愁富不起来。”老孙现在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的“四个万元”项目搞得有声有色,食用菌、苗木生产、家庭养殖都已成了气候。老孙掰着指头跟我们算起了账,全村有27户食用菌栽培户,其中10户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建起了12个温室大棚,每个年收入在12000多元;有30户养殖大户,“一个养殖户一年收入可不止1万元。”孙学信一家5口种了11亩,钱挣得也不少。他告诉我们,种一亩一般苗木,一年就能实现万元收入,如果种花冠木,每亩地能挣两三万元呢。

  在开展“四个万元”工程的同时,去年嘉峪关市还发展精细蔬菜2.65万亩,高效特色制种经济作物0.73万亩,从多方面提高土地产出率。与此同时,嘉峪关市还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先后建成宏丰高科技种植园、金汇果蔬基地、维尔特食品加工、蓝孔雀高科技产业示范园、沃土果蔬加工厂等项目,通过提供产前产后服务,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农业领域工作了24年的嘉峪关市郊区工委书记林树江告诉记者,“四个万元”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单位面积效益明显提高。目前亩收入3000元以上及“四个万元”面积虽然只占全市农村耕地的10%,但所创造的效益却占到农民收入的29%。去年,嘉峪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52元,连续5年居全省各市、州之首。他认为,只有发展高效农业和非农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才有坚实的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只是嘉峪关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内容,更多的工作也在同步展开。从嘉峪关市区东行18公里,便到了新城镇新城村。虽然连接两地的只是一条乡村公路,但柏油路面平坦宽阔,与市区道路无异。而村里宽敞整洁的村委会办公楼,功能齐全的文化教育中心,设施完备的葱头交易市场,更是处处透露出现代气息。在嘉峪关市的17个行政村中,新城村是距市区较远的一个,但是村党支部书记裴金却觉得,他们的生活离城里越来越近了。这不仅指交通更方便了,还包括最近几年村里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新改善,家家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镇医院、村卫生室添了新设备,看病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了大病还有补助。去年,村里还来了两名大学生村官,为村民致富帮了不少忙。如今的农村,和城里的差距越来越小。

  新城村民所感受到的这桩桩件件变化的背后,是嘉峪关市不断加大的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近年来,嘉峪关市新建改建市镇村道路62条,建成了城乡统筹的道路交通网络;实施了镇村生态工程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目前全市村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4.1%,17个村的所有农户都用上了清洁水源。与此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渐趋完善。早在1998年,嘉峪关便在甘肃省率先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又将农村低保标准由720元提高到1200元,全市56%的“五保”老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2008年,嘉峪关又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适龄人口参保率达到5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7%。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从2003年至2007年,嘉峪关市总共投资2.75亿元,实施城乡统筹建设重点项目60个;2008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30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倍多。

  嘉峪关农民不多,农村劳动力只有1.3万人。但是,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这些人全部从事种植养殖业已显得富余,只有进入其他产业,才能从摊薄农民收入的“分母”变成创造新财富的“分子”。文殊镇镇长李锦龙对记者说:“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提高农业效益的现实要求。”

  让农民离开土地,就要帮农民掌握从事其他行业的技能。因此,嘉峪关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嘉峪关市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专项培训工作,实行定向培训、订单就业。今年前三季度,已有1960名农村劳动力参加了技能培训,占全年计划的89%。与此同时,市里还为农民提供相关信息,鼓励农民自学技术。如今,已有近一半农村劳动力进入了二、三产业,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嘉峪关市市长郑亚军介绍说,今年前三季度,嘉峪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82亿元,同比增长6.2%,完成年计划的70.5%,恢复性上升趋势明显;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217元,同比增长高达18.71%。今后全市要按照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如今嘉峪关已经出现了城乡经济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在城市反哺农村的同时,通过市场这一纽带,大量优质农产品进入城市居民家庭,而农民种植的各种苗木花卉也为城区绿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位于大漠戈壁之中的嘉峪关,已经成为一座绿城,全市建成110多处公共绿地和13座公园。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7.6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12%。嘉峪关市委书记马光明表示,今后全市要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培育新型接续产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