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沙口上看治沙

  初冬时节,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会处的甘肃民勤县迎来了两年来的第一场雪。11月11日,记者从民勤县城出发一路北行,前往民勤北线风沙口青土湖,探访当地干部群众冒着严寒治沙的现场。 

  一个多小时后,公路两旁村庄逐渐稀少,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民勤县县长卢小亨指着一直延伸的公路说,“这条公路就是两大沙漠的分界线,一边是腾格里沙漠,一边是巴丹吉林沙漠,前面就是青土湖防沙治沙示范区。” 

  青土湖曾是民勤绿洲内最大的湖泊,后因上游来水锐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于1959年完全干涸并逐渐沙化,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在此交会,成为民勤县乃至整个石羊河流域生态最恶劣、沙化最严重的区域。 

  一下车,一股冷风直往脖子里钻,记者禁不住打了个寒战。“现在的气温是零下8摄氏度。”民勤县三角城林场场长陶海璇走过来说,“但是群众的治沙热情很高,十来天已经完成治沙1000多亩。”随后,记者换乘林场的越野车继续往沙漠深处走去。

  放眼窗外,一望无际的沙丘上都被打上了整齐的草方格,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积雪,每个方格中间种着一株生命力极强的沙生植物梭梭。“这片区域风沙线长达13公里,沙层厚3到6米,流沙以每年5到8米的速度向绿洲侵蚀,对绿洲生存和农牧业生产与农牧民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卢小亨介绍说。近年来,在国家生态建设项目支撑下,民勤县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在青土湖开展大规模的治沙造林活动。截至目前,共完成压沙造林5.47万亩,实施围栏封育12万亩。 

  十来分钟后,当越野车翻过一座沙丘时,记者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震撼:远处的每座沙丘上,都分布着三三两两的群众,有的在用犁挖沙槽,有的在往划好的槽里打草,有的在挥掀压沙……在广袤的大漠中,这些埋头苦干的群众显得格外顽强。 

  “我们早上七点多就来了,中午不回去,就在这儿随便吃点儿自己带的东西。”61岁的侍民今老人是附近西渠镇万喜村的村民。 

  “这几年,国家对我们民勤的支持越来越大,我们也特别受鼓舞。”侍民今老人焐着冻得通红的鼻子说,“每年只要地里庄稼活干完了,我们都要来治沙,虽然每天只发四五十块钱的工资,但我们心里热乎,治沙是大事儿!”

  据介绍,两年来,民勤县干部群众在防沙治沙方面义务投工投劳达200多万个,造林在1200万株以上,折合资金超过1.6亿元,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4.82万亩,工程压沙6.52万亩。

  卢小亨告诉记者,近几年,民勤县按照荒漠草场封育区、沿沙退耕还林区、内部高效种养区三大块生态功能区划和“外部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为主的构想,制定了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对绿洲外围荒漠区实行封禁保护,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沿边沿沙关井压田过渡带强化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绿洲边缘严重沙化区建设基干防护林带;绿洲内部配套农田林网,加快发展以红枣、葡萄为主的经济林,这样就增强了防沙治沙的针对性。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高新适用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卢小亨说,民勤县在老虎口、青土湖、重兴东沙窝开展尼龙网沙障、生态垫沙障、人工编织袋沙障、新型化学固沙剂等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示范,并结合传统治沙材料和技术展示,建立了3个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完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20多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