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宁阜新经济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
本报记者 王学仁 通讯员 武小妹 陈万久

  初冬时节,一场大雪过后,辽西北的阜新严寒骤至。然而,在彰武林产品加工基地,在清河门皮革加工基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液压产业基地,塔吊旋转,机声轰鸣,生产建设热潮涌动。

  2001年12月,阜新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紧抓这一历史机遇,转型振兴,赢得生机,7年多来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经济结束了“九五”时期低速徘徊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连续3年居辽宁首位;接续替代主导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阜新经济转型的关键是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走多个主导产业协调发展之路。阜新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依托产业基础,用大开放、大资源、大发展的理念,突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型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打造中国液压之都、玛瑙之都,培育壮大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新型电子、北派服饰等优势特色产业,构筑多元化的主导产业新格局。

  资源是产业的基础。过去阜新看资源只盯在煤炭上,煤炭资源萎缩了,就认为资源枯竭了,而忽略了与煤炭开采相伴生的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忽略了发电产生的粉煤灰;阜新地区十年九旱,但光照时间长,适合生产优质水果、花卉、花生等经济作物,可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功能性食品提供丰富的原料;阜新属浅山丘陵地貌,风力资源丰富,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得天独厚。

  由此,以资源优势为依托,阜新在彰武县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板材加工研发基地,在清河门区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现代皮革深加工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供应基地。经过7年多的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生猪、奶牛、肉鸡、粮食、蔬菜等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8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转型前的12.7%上升到27%。

  有着“亚洲第一发电厂”之誉的阜新发电厂投资27亿元完成了三期技改项目,加上煤矸石发电项目的建成投产,目前阜新已经拥有6座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超过180万千瓦,是转型前的3倍。阜新将重现当年享誉亚洲的电力之光。

  阜新将富集的煤层气、风力、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优势资源列入开发利用的运筹中。目前阜新煤层气商用开发利用已创下全国第一,煤层气已成为首批8万多户居民和1800多辆出租车每天必用的清洁新能源。而360万千瓦风电城项目也已开工建设,高山之上一个个旋转的风机成为辽西走廊的一道新景观。

  生态环境恶化是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转型以来,阜新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林业二次创业和城市建设。目前,阜新市森林覆盖率已由2001年的21.7%上升到32.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阜新已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成为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闻名世界的海州露天矿大坑的开发利用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矿山公园。阜新被确定为全国惟一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阜新已成为环境优美的宜居之地。

  阜新在转型的每一个设计上都把民生问题考虑进去,在转型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对民生问题重点解决,使转型的每一个成果都惠及更多的群众。从2001年到2008年,阜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27元增加到10114元,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23元增加到5030元,年均增长23.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