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摄影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巨变
放下锄头用电脑 增收技术含量高
———“成都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系列摄影报道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生产方式。成都按照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积极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联动推进“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方法,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产业提升和家园重建同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成都重灾区农民正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

  以前在庄稼地干农活,现在用电脑操作控制浇水、施肥,都江堰市崇义镇大桥村30岁村民唐志群从今年4月开始,从传统农民变为了现代农业技术工人。

  初冬,都江堰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核心区内,一个个绿色大棚里生机盎然。

  今年初,在上海援建方支持下,上海孙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和都江堰农业龙头企业联合成立运营公司,打造“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明年5月,园区的所有项目完成后,将示范带动都江堰市农业升级。 

  孙桥公司都江堰基地部经理张文波算了一笔账:项目建成后,当地农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2倍,农民综合增收20%以上。

  崇义镇镇长杨波也算了笔账:占地20亩的优质蔬菜工厂化种苗生产基地建成后,可带动优质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带动农户3000户,户均增收约420元。 

  唐志群家的增收账本也比以前厚了:地震前,家里3亩多地,每年每亩最多纯收入1000元。年初,承包地流转给了集聚区,每亩年租金1500元。自己在园区打工,月工资900元。张文波鼓励唐志群:“学会技术后,你既可以留在公司当技术骨干,也可以自己当老板。这就是你的未来。”

  城乡产业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支撑,如何顺应现代产业的发展规律,这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6年来一直在努力解答的课题。灾后重建中,成都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昔日单家独户的小生产联合对接大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转包、互换,土地集中集约规模经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量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灾后现代农业发展。 

  经过一年多的重建,一个个发挥当地特色农业优势,“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基地正在形成,成都重灾区农业产业得到了最快的恢复和提升。

  家园重建与经济发展、产业重建结合,不仅解决了受灾群众眼前的生计问题,也为他们长久致富增收筑起了“蓄水池”。

  ①在都江堰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的自控温室,唐志群(右一)正在电脑前向技术人员学习自动化操控。

  ②6000平方米的联动大棚是成都都江堰市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③鹤鸣村村民周建昌(右)和周慧英在大棚内收摘长成的白菜种苗。

  ④成都大邑县西岭镇一冷水鱼养殖基地。

  ⑤都江堰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外,几名农民在运送收摘的蔬菜种苗。

  ⑥都江堰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统一向农户提供化肥、农作物种子等生产资料,以保证农户的增收。

  ⑦成都崇州怀远镇,54岁的王建辉在编藤椅。灾后重建中,怀远镇多次举办藤编培训,藤编技艺已成为当地农户的增收项目。

  ⑧成都大邑县西岭镇云华村,农户杨树清在新建的农家乐前挂灯笼,农家乐今夏为他增收近10万元。

  ⑨都江堰市崇义镇海云村42岁的村民宋海清和同村7名村民,率先与孙桥公司合作,承包了80亩土地,运用现代农业操作模式,平均每户实现增收8000元/年。

      摄影 雷 宇 王 效 张 鸣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